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书墨飘香

书墨飘香

【字体:      】     打印      2022-06-30 15:25      来源:  

  读书是件快乐的事,我喜欢书中散发出的那股淡淡的墨香。

  小时候虽然贪玩,但从未耽误过功课,没有因为贪玩而逃过课。从小学读书开始,到高考离开老家,从未让父母操过心。记得小时候上学,每年有麦假、秋假和寒假,每当学校放假,我总是有些失落,内心盼着早点开学。在我读书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且历久弥新,成为心灵深处一抹浓浓的馨香。

小学记忆

  我的小学是在村里上的。

  小学设在家庙里,也就是我们武氏祠堂。村小学有一个工读班,老师是本家小我一辈的侄子,学生大多是平日一起玩耍的孩子,父母为我的安全考虑,上学不久便让我转到了这个工读班读书,每天上学放学路上都有伴。那个年代,农村对孩子读书并不是很重视,后来那些比我年龄大的学生陆续退学,他们回家帮大人干活或参加劳动挣工分去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叔伯哥两个学生。这个工读班因为学生太少而解散,我又回到普通班里继续读书,这样前后耽误了大约两年时间,以致我的小学上了7年。

  读小学时我们换了好几次教室,开始是在家庙里,课桌都是土坯垒起来的,板凳也是自己从家里带的。后来,由于学生增多,家庙容不下了,我们就搬到了大队营部里,房间前后窗户都很小,透光性不好,屋里光线很暗。

  后来,我们在村东头的沙河里(沙河已干涸)建新小学,教室是陆续盖起来的几间砖房,每盖好一间,就从村里转过去一个班级。大概在我上到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终于搬到了新学校读书,教室宽敞明亮,课桌换成了两人一张的长条木桌,共坐一个长条凳,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教室前面是一个宽大的操场,还建起了篮球场和砖砌的乒乓球台。课间或是放学后,同学们一起打打球,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由于新学校教室少,我们是两个班级共用一个教室,两个班从中间分开,老师给我们班上课时,另一个班的同学就自习做作业,相互难免有些影响,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小学老师多是本村的民办教师,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老师跟着村里的晚清秀才读过私塾,很会用讲故事的方式给我们上课。记得他讲过一个使用标点符号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意是有位教书先生,一次走亲访友时被连绵的阴雨困在了亲戚家。亲戚是个文人,在书房里写了几个字委婉地撵他走,内容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位先生看后立刻明白亲戚的意思,但天上仍然下着雨,他想走也走不了,于是稍加思索后便提笔加了两个标点,意思一下子变了。他是这样改的:“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亲戚看后大为惊讶,对先生的才学很是佩服,立刻吩咐家人安排酒席,热情招待,并虚心向先生求教,两人关系更加亲密。

  小学阶段漫长而又快乐,那时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放飞自我,要么到处跑着玩,要么背着草筐与伙伴们去地里割羊草。一望无际的农田,绿油油的庄稼,是我们自由飞翔的乐园。柳荫下、地头间,画个棋盘,随地捡几个小砖头瓦块当棋子,就可以和小伙伴下五子棋。童年时光让我难以忘怀,如今回忆起来,心底总会涌出一股暖流,唤醒心灵深处的那份童真!

初中时光

  我的初中是在邻村读的,学校紧邻北金堤。

  我们班有40多个同学,均来自附近4个村。“小升初”时,由于我成绩突出,入校就被选为学习委员,但不久后,由于课后和同学打闹被打破了头,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把我的学习委员也给撤了。

  受当时政治运动的影响,我们学习并不紧张,不上课的时间经常和同学跑到北金堤上玩。炎热的夏天也不睡午觉,到河堤柳树上套知了,到金堤河游泳,或是拿着弹弓到处打鸟……那时,我们对这些逍遥快活的事情总是乐此不疲。

  当时,学校经常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有一次,文艺委员让我和同学学说快书,动员了几次我都没答应,惹得文艺委员和老师很是不满。小时候的我有些腼腆,和女同学说话都会脸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是很难为情的事。

  上初中时,我爱看课外书,把当时能借到的小说都借遍了,其中印象较深的是《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上课时看,上学路上看,晚上在家点着煤油灯看,有时一晚上要换两三壶煤油,我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很有些着迷。有时,上课我也会看小说,由于每次都能正确回答老师提问,并未影响成绩,我的小伎俩从未被老师发现,可被班上的女干部发现后,会从墙上抠下一块墙皮狠狠投我……喜欢看小说的习惯大概就是在那时养成的吧,从此一发不可收,至今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阅读丰富了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课外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就像大海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我的人生路。

高中记事

  高中,那是决定我人生命运的两年。

  当时还处于政治运动的特殊时期,初中升高中不组织升学考试,实行推荐上学,虽然我成绩一向很好,但并不在推荐之列。得知消息后,让酷爱读书的我顿感失望和无助。正当我茫然无措时,二姐夫的同村发小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他们村民办高中继续招生,建议我去报考。父母当然是支持的,考试也非常顺利,我毫无悬念地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决定我一生命运的民办高中。

  刚入校时,我们这届高中班招收了100多名学生,一个大教室里塞得满满的,前后桌间仅能勉强容身。学校也是应收尽收,尽可能地给有求学愿望的农村子弟提供上学机会。在后来的两年学习中,有些同学陆续转走了,有的通过关系转入公社高中或县高中,有的退学另谋出路,到毕业时我们班仅剩40多人。

  学校没有男生宿舍,像我这样离家较远的,被安排到村里闲置的民房,一二十个同学挤在一起打地铺。饭是自带的干粮,每周三下午放学,当天晚上或第二天一早就要背着一大兜母亲提前蒸好的干粮和一罐老咸菜徒步返回学校。如果是周六下午放学,第二天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了不耽误周一上课,周日晚上我就要带着干粮返回学校。父母很疼我,把家里有限的细粮都省给我吃,母亲每次都是把细粮和地瓜面、玉米面掺到一起蒸花卷,或是蒸菜窝窝,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好的干粮了。学校有食堂,一口大锅上有几层笼屉,我们一天三顿饭都要提前把干粮用筷子串上放到笼屉里热着,开饭时取回自己的干粮,用茶缸盛一碗大锅里的开水,就着一罐咸菜吃三四天。夏天干粮容易发霉长白醭,我就用清水洗洗晾干后继续吃。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能有学上我就很满足,并没感觉有多苦,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高中阶段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劲头。

  虽是民办高中,可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强,集中了多名高水平的优秀老师,无论是学问还是人品,都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们教学认真,要求严格,不但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人生的道理,教育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所在的这个村子文化氛围浓厚,村人多姓孔,是圣人之后。我的高中老师多数是本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大队很重视教育,在上级支持下建起了民办高中,每年只招收一个班,我们是第二届,前后共办了三届高中班。恢复高考后,这里送出了多名大中专学生,与同期的公立高中相比也不遑多让。

  进入高中后,我个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改变,我逐渐开朗、活泼起来。学校和班里组织的文体活动我都踊跃参加,不但学会了吹笛子,还能在活动时大大方方地登台吹奏一曲,尽管水平不高,但在集体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和锻炼。入学后不久,我的入团梦也实现了,还当了班干部,和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下课后常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老师们对我的刻苦学习和成绩都给予了肯定。在课余时间,我仍一如既往地大量阅读课外书,如饥似渴地在书籍中汲取营养,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高中毕业那年,全国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我用课余时间,几个月就把《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通读了一遍,并且每篇都记了学习笔记,后来还被选为学习积极分子,在全校学习交流大会上发言。高中毕业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我又到公社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仔仔细细地读了一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没有被推荐上公立高中,却有幸走进了民办高中,现实给我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并且通往平坦大道。高中两年的学习改写了我的命运,为我以后的高考和走向社会奠定了基础。

难忘高考

  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是在我高中毕业3个月后。

  在高考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很多与高考有关的事情要做,报名、填表、报志愿等,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功课,甚至没来得及翻看一遍高中课本我就匆匆走进了考场,结果名落孙山。

  第二年,心有不甘的我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再次报考,先是回母校复习了两个多月,后又通过考试插入阳谷二中高考重点班学习近两个月。这个高考重点班是由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的30名学生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的30名插班生组成,学习抓得很紧,我们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做各种试题,大家铆足了劲争分夺秒地学习。

  在复课4个月后,迎来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大考,也是决定命运的一场大考。这年的考生特别多,考场设在公社联校,仅我们公社就有6个考场。两天的考试顺利完成,自我感觉良好,但内心还是忐忑不安。

  接受第一次高考失利的教训,第二年,我没敢报考大学,直接报了中专。大约20天后,分数就出来了,竟然考了294.5分,这个成绩大大超出我的预期。又过了十几天,县里和公社联中先后正式张榜公布成绩,我的分数由最初查到的294.5分提高到300.5分,4门平均分超过了75分,那年全县数万中专考生,超过300分的只有十四五人,我的分数在公社名列第二。至于分数后来为什么又提高了,据说是经过复查试卷,部分考生成绩有所变化。那时候都是人工评卷和统计分数,有点差错也在所难免。

  接下来便是报志愿,我的分数有一定优势,几乎可以报任何自己喜欢的中等专业学校,最后我被第一志愿的青岛财贸学校(后改名为青岛商业学校)录取。

  开学的日子在期盼中到来,当长途汽车徐徐开动,我望着窗外熟悉的村庄和田野,内心百感交集,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也有对家乡热土的留恋与不舍……

  中专毕业后,我投入到母亲河的怀抱,成为一名黄河人。从小时候上学读书开始,到后来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乃至工作后随着对黄河认识逐步加深,黄河的磅礴气势、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激发了我的阅读求索兴趣,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编辑:胡霞 范江涛

作者: 武慕龙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