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与黄河的故事
小清河与黄河的故事

在济南主城区北部,黄河与小清河大约有50千米的河段是并行的,两条河一路相伴,逶迤东流,之间仅相隔3千米到5千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而小清河作为南宋时期开凿的运盐河,全长只有237千米。黄河与小清河,一北一南,一高一低,一宽一窄,它们之间发生过很多故事。
近30年来,济南市持续整治城区段小清河,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小清河的排涝防洪能力大大提升,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时隔60年后,小清河济南段重现中华鳑鲏。
端午时节,行走在小清河畔,只见杨柳轻扬,行人悠闲。尽管水位不低,但有点遗憾的是波澜不兴。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雨季来临时,南部城区的雨水和泥沙流进北部地势低洼的小清河。今天的小清河,既是景观河,又是城市行洪排涝河道。
小清河上游有玉符河注入,玉符河水来自济南市南部山区。此时,雨季未到,玉符河是干涸的。满槽小清河水应是雨水和泉水累积。虽然两岸的景观很美,但因没有源头活水,缺少了生机。
曾几何时,小清河源头活水丰沛,充满活力。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小清河是农田排灌系统的最终通道,同时也是济南城区排涝的最终通道,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和章丘区引黄干渠的水流纷纷汇聚至小清河。
黄河、小清河之间坑塘众多,每逢雨季,坑塘之水直接排入小清河。那时节,小清河水波流转,水草青青。济泺桥处有两架捕鱼的罾,渔人头戴草帽操作大网,鱼儿在网中跳跃,那情景至今令人难忘。
遇到大雨天,一拃长的鲫鱼沿灌渠逆流而上,直至黄河沉沙池排水渠首。1964年,当地曾利用黄河水放淤改土,改造出高产水稻田,史称“药山稻改”。当时的泺口、药山水稻田就是面向全市推广的示范点。人们利用黄河沉沙池蓄水,破解了春季水稻育苗插秧缺水的困局。大批干渠、支渠及时向小清河排放灌溉尾水,成为水稻产量翻番的关键。
春夏两季,小清河槐荫区、天桥区上游段有了充足的活水。济泺桥以北,有一条通向小清河的引黄排水主干渠。经过沉沙池沉淀后,澄澈的黄河水经引黄干支渠进入稻田。
丰沛的水量带来了大批的鲫鱼、鲤鱼、草鱼、鲢鱼、泥鳅。那时,人们常在干渠、稻田里捞鱼摸虾。20世纪60年代末,泺口黄河岸边有个十几岁的孩子,曾在引黄干渠里逮到过1米多长的搁浅大鱼。“那鱼比我还长一截,兄弟俩轮流抱着大鱼走了很久,才回到黄河修防处家属院。”有人回忆当年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小清河,水源丰沛,水环境良好,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20世纪末,随着济南城市建设的发展,稻田大量减少。目前,济南城区只有槐荫区的两座引黄闸尚有少量的水稻灌溉用水,由于水量少,形不成补源效果。
美丽的小清河需要源头活水,需要身边的黄河为它注入生机与活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济南市应更好营造小清河水环境、水生态,促进人水和谐。建议:在黄河主汛期大流量过境时利用现有济西黄河湿地资源多蓄黄河水,同时积极争取引黄生态用水指标,利用槐荫区的引黄闸分批次为小清河补源。春秋两季补源可以起到冲刷疏浚河道、改善水质、营造健康水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效。
流动的水定能让小清河活起来,让两岸靓起来。美丽的小清河已准备好了一切,只待源头活水开启。
我们期待未来可以见到水波流转的小清河!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