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一名的溯源与独特之处
“大通河”一名的溯源与独特之处

摘 要:大通河是湟水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青海东北部和甘肃中部的重要水资源。以长度与流量论,大通河实为湟水正源,但仍被界定为湟水的支流。从地理名著《水经注》等其他史料看出,古代人们已将大通河作为湟水的支流看待。大通河是国内著名的一条比干流湟水源远流长且水量与长度大于湟水干流的独特支流。本文较详细论述了大通河一名的溯源与大通河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大通河;溯源;独特
大通河是黄河二级支流,也是湟水的最大支流,位于湟水左岸。青海东北部和甘肃中部主要河流之一。古称浩亹[mén]河、閤[hé]门河。今名大通河,藏语称吉勒曲。源头名“唐莫日曲”、“木里河”。木里藏语意为“火山上的河”,因木里地处煤区,所以藏族牧民把这里叫火山。上游又名乌兰木伦河(蒙古语,意为赤色的大河)、默勒河、浩门河。源出祁连山脉东段托勒南山和大通山之间,东南流经甘肃、青海两省边境,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川口镇享堂与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间注入湟水。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云:“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出西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 《大清一统志》记载:“浩门为金城大河,即今西宁之大通河也”。《汉书·地理志下》载:“金城郡 …… 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
“浩亹”,因水得名。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注:“浩音誥。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诗·大雅·凫翳》曰:‘凫鹥[fú yī]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亦其义也。今俗呼此水为閤门河,盖疾言之,浩为閤耳。”
“亹”,其意为两山对峙如门的地方,浩亹即表示从石门浩荡而出,大通河进入仙米、珠固峡以下及享堂峡出口时,两岸群峰壁立,谷深水湍,正如此景,故名。汉代因此景而建立浩亹县。《元和郡县志》记载:“浩亹古城,汉县,废。城在今县西南,有河所经,今俗呼此水为閤门河,盖疾之而音类耳,县因水以为名”。浩亹县古城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河桥村,古城遗址在1958年前尚依稀可辨。
宋代改称大通河,明清因之。民国时在大通河中游建门源县时,又因浩亹河源之意称亹源县。1959年3月2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通知:为便于书写,改“亹”为“门”。
大通河一名起源于宋代在河畔筑大通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河谷筑有西、北二个大通城),河随地为名,后出现今名大通河。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军平息罗卜藏丹津之乱后,进入门源地区,改大通川为“得胜川”,设大通卫(治今门源县浩门镇),属西宁府管辖,在今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镇筑卫城。又城以河名为名。
从郦道元著《水经注》等其他历史文献中看出,古代人们已将大通河作为湟水的支流看待。
《水经注·卷2·河水》云:“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读閤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
《水经注·卷2·河水》又云:“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骃曰: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 杨守敬、熊会贞著《水经注疏》中,对阚骃此句话作了更正。会贞按:“浩亹水入湟水,湟水入河,证以今图亦合,则当作勒且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金城河合者也方合,若如今文,与水道乖矣。”
从以上古代历史地理名著和其他史料记载的“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浩亹水入湟水,湟水入河”等等,足以证明古代人们已将大通河作为湟水的支流看待。
大通河与湟水汇合处(青海省民和县享堂村),大通河流域面积接近湟水,河长、水量均大于湟水,但它仍被界定为湟水的支流,这就是大通河独特之处。
①从流域面积比较。大通河与湟水汇合处(民和县享堂村),大通河流域面积15130平方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流域面积12943平方千米,占85.5%;甘肃省境内流域面积2187km2,占14.5%);湟水与大通河汇合处(民和县享堂村),湟水的流域面积15545平方千米,全部在青海境内。湟水流域面积比大通河流域面积多2.67%,湟水与大通河流域面积相差不大。
②从水量比较。根据2006年的全国水资源最新评价:湟水民和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64亿立方米,大通河享堂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8.95亿立方米,湟水水量比大通河少40.3%。
③从河长比较。大通河长574.12千米(其中青海省境内全长464.42千米,占全长的81%,下游109.7千米为甘肃、青海两省界河和局部流经甘肃境内),湟水在民和县享堂村以上的河长305千米,湟水长度远远小于大通河。
以长度与流量论,大通河实为湟水正源,但仍被界定为湟水支流。大通河是国内著名的一条比干流湟水源远流长且水量与长度大于湟水干流的独特支流。《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9年第三期“黄河在历史与现实间徘徊”一文中,就“大通河为湟水支流”作为特例,来探讨河流干、支流与河源之间的关系。由于大通河是一条独特支流,它虽属湟水支流,因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不同自然地理特征,在以往人们已形成的概念及科学研究中,大都将大通河作为独立的流域看待。
大通河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接黄土高原,西南与青海湖流域相邻,南靠湟水谷地,北临河西走廊。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境内托勒南山的莫日山东麓和措尕尔当贡卡,河源海拔4812m。源头名“唐莫日曲”,又名木里河。源头主要支流唐莫日曲、多索曲、阿子沟、江仓曲。唐莫日曲在上游分为南、北二支,南支措喀莫日曲,北支加巴尕尔当曲为正源,源头水系呈扇形状分布。
大通河干流自河源至与措喀莫日曲汇口处以上称加巴尕尔当曲,以下称唐莫日曲,进入祁连县与刚察县交界的界河称默勒河,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名浩门河、以下始称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刚察、祁连、海晏、门源、互助、乐都等县,折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等(区)县再转流至青海省民和县享堂汇入湟水。
大通河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南北窄,形状为羽毛形,海拔大多在1650~4700m之间,且多山,其中门源县冷龙岭居群山之首,海拔5254.0m(冷龙岭岗什卡峰)。海拔4000m以上有现代冰川发育。冷龙岭南坡为大通河主要支流老虎沟、永安河的发源地,北坡为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等支流发源地,也是祁连山东段外流河和内陆河的分水岭。
大通河河谷深窄,水流湍急。上、中、下游各有一段构造沉降带而形成宽谷。上游宽谷海拔高,有大面积高位沼泽。中游浩门川(门源县城附近)与下游八宝川(连城、窑街间)两宽谷为重要农耕区,克图以东成为峡谷。大通河从西到东,河谷地势低平,四周群山对峙。气候湿润,林木繁茂,牧草丰盛,是祁连山重要的牧业区。
大通河流域呈狭长状,河流两岸山岭对峙,林草丰茂,干流峡盆相间。按照地貌、地形特点,可分为三段,即河源至尕大滩水文站为上游;尕大滩至甘肃连城为中游;连城盆地至河口为下游。上游以高山草原为主要特征,中游为森林和种植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为主,下游光热资源充足,适宜种植生长期较长的农作物。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冰蚀构造高山,侵蚀构造中山,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冰川冰水堆积台地及堆积平原。
大通河上游水系发育,呈树枝状,中下游呈羽状。唐莫日曲为正源,主要支流有多索曲、江仓曲、萨拉沟、永安河、老虎沟、讨拉沟、珠固寺沟、甘禅沟、浪士当沟、朱岔沟、沙金沟、扎龙沟、铁城沟、岗子沟、先明峡沟、水磨沟、土路沟、皮袋沟、截龙沟、大沙沟、冰沟、马场沟、马军沙沟、红山嘴大沟等。径流的补给在上游以冰川、沼泽补给为主,中下游以降水补给为主。
大通河流域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上空的西南暖湿气流。祁连山巨大的高度,具有拦截水汽的优越条件。夏季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强烈,使之降水比较丰富,降水量南坡大于北坡,恰与祁连山中西段情况相反。冬季受西风带和蒙古高压双重控制,气候干燥寒冷。区内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为0.6℃(门源)~8.3℃(民和)之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间,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降水量呈现出随海拔增高而递增的规律,蒸发量则相反。
大通河干流梯级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大通河自上而下至享堂河段,在河长460多千米的河段上,天然落差2090米,水力理论蕴藏量达110万千瓦。水量充沛稳定,峡谷窄深,坝址多,库容较大,库区内多为天然草场,淹没损失小,只有为数极少的移民搬迁安置,是良好的水库坝址。大通河是青海省黄河之外水电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也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地之一。
大通河流域内有青海、甘肃两省所辖的10个县、1个区的部分地区。流域下游及河口地区为青海省互助、乐都、民和县,甘肃省天祝县、永登县和兰州市红古区的部分地区,是大通河流域人口密度最大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以煤炭和高耗能工业为主。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甘肃省蔬菜、果品的生产基地之一。
【参考文献】
[1]青海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青海河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45-46.
[2][北魏]郦道元原著.陈桥驿,叶光庭,叶扬,译注.水经注全译(上、下)[M].贵阳:贵州出版社,1996.47-75.
[3][北魏]郦道元原著.史念林等注释.水经注(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9-55.
[4]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青海省地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89-125.
[5][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重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29-32.
[6]门源县志编纂委员会.门源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89-90.
[7]永登县志编纂委员会.永登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65-67.
[8]李万寿.湟水水系古今述略[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29-56.
[9]杨兴普.永登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