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渡口的三世变迁
西魏渡口的三世变迁
大河滔滔,岁月变迁。启碇奋楫,三世变迁。
从舟楫穿梭的渡口到漂浮水面的浮桥再到飞架东西的黄河大桥,西魏渡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印证了黄河两岸交通运输的蓬勃发展。
渡口时代:舟楫穿梭通两岸
渡口,在黄河两岸,承担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舟楫往来不停,摆渡着两岸的群众往来和物资运输。
津,俗名渡口、亦曰道口,旧志道口多半无人行渡,今就现在往来衢要之处录之……
据1992年版《长清县志》记载:1937年,长清县境内有渡口14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渡口由原来的14处,增加到1985年年底的20处。
长清众多渡口中,西魏渡口是第一大渡口,历史悠久且举足轻重,据新版《长清区志》记载:“1986年,西魏渡口有8艘机轮渡船,46名船工,年货运量30万吨。”
西魏渡口,位于长清县城西7千米处黄河东岸,属于孟李魏控导工程,是孟里村和西魏村共同管理的工程段。西魏渡口东西横渡跨黄河,通达长清县和齐河县。
西魏渡口原为民间渡口,20世纪初已形成规模,主要运送黄河两岸过客的小型摆渡船。1970年由长清县交通局经营管理,1971年起,在原渡口的基础上开办机轮渡口,开始购置机轮渡船、驳船。1978年,渡口改为县属集体企业。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公证处公证,交通局与西魏村达成协议,将机轮渡口转卖给西魏村联户,由原来的县集体企业转变为个体联户经营。
从民间渡口到集体渡口,从摆渡船到机轮,渡船的承载量逐渐变大,运输货物愈来愈多,西魏渡口迎来了黄金时代,曾有十几个大型储油罐,不仅是运送水上物资的港口,还是过往机动船只的加油站,可见渡口运输的繁忙景象。
浮桥时代:桥去桥留莲藕知
随着长清、齐河县的交流日益频繁,渡船甚至机轮都已经无法满足两地居民的需求,渡口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长清区第一座浮桥西魏浮桥应运而生。
据《济南黄河志》(1986-2005)记载:西魏浮桥建成于1997年,连接长清区长清镇西魏村和齐河县胡官镇阴河村,桥长249米,宽7米,结构为铰接式连接,归长齐阴河黄河浮桥有限公司管理。
西魏浮桥建成后,大大缩短了两岸的通行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的渡船船工赵连贵回忆:“从长清到齐河是顺水流划,只需15分钟就能到达对岸。但从齐河回来,是逆水而行,得用两个小时,中途还不能停歇,一旦停下就会被水流冲走。”浮桥建成后,10分钟左右便能走到对岸,不仅便利了两岸居民的货物运输,也影响到了他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齐河县盛产莲藕,每年年初,受黄河凌汛影响,浮桥拆除后,长清的莲藕价格每500克就会比平常贵上将近一倍。
大桥时代:红桥飞架联东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流量日益增多,受黄河水量影响而拆建的浮桥已不能满足两岸需求,修桥便被提上了日程。2018年,一架水泥钢筋筑成的黄河大桥通车运营,打开了长清、齐河两地群众渡河的新通道。
长清黄河公路大桥起自济南市长清区老城西北角中川街,止于德州市齐河县孔官庄西,路线全长为8.8千米,桥梁长度6014米,大桥双向4车道,设计时速100千米,于2014年3月5日开工建设,2016年9月3日完成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2018年6月21日通车运营,是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交通体系重点工程。
长清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每天有近万名务工、经商群众在济南、齐河两地之间往返,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群众的出行。同时,对完善山东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对山东省会城市群融合发展,打通济南市“西南大门”新通道和携河北跨战略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堪称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基础性工程。
2019年12月,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在西魏渡口原址上,设立了“启碇奋楫”雕塑。雕塑柱体形似系船所用的桩碇石,外绕“水”字变形而成的缆绳,三面刻有“清”“济”“河”字样及船桨,体现了“清济浊河”的沧桑之变,寓意在百舸争流的时代大潮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精神。
红桥飞架,承载了百年运输的西魏渡口和浮桥都已成为历史。春秋变换,三世变迁,繁华尽处的渡口仿若新生。
长清黄河公路大桥
编辑:杨希梅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