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不求甚解”乎

“不求甚解”乎?

【字体:      】     打印      2022-04-19 15:32      来源: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经常被一些读书人引用,以表达自己类似的读书见解。但我觉得,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似乎还是用以自解、自嘲。

  其实,读书是否需要“求甚解”,还要看读什么样的书,是什么人读书。

  读什么样的书,很重要。

  叶灵凤谈“读古诗”,在《读〈杜工部集〉》一文中说:“我认为读诗读词,有时是不必过于‘求甚解’的,注释太多,读起来反而会妨碍了对于诗的本身的欣赏。”鉴于此,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家家养乌鬼’,什么是‘乌鬼’,考证起来可以写成一篇长文章,但是若是知道既然家家所养的,总不外是一种动物,也就可以过去,不必细究其他。读诗就是读诗,不是研究诗,有时对于某些注解是可以放过的。”

  的确如此。古诗词,其核心在于情、境、意,在不影响对于诗词意境理解的前提下,个别字词是可以“不求甚解”的,如陶渊明所言,“会意”即可。

  武侠、言情、魔幻内容的书籍,以及普通的文学类书籍,亦可“不求甚解”,因为它们大多只是一种娱乐性文字,了解故事情节,获得一份阅读的愉悦即可,又何必“求甚解”呢?

  不过,若是阅读古典作品、科学性文章,最好还是“求甚解”。

  以读古典作品为例,你必得搞清楚基本的语言知识,如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否则,对于文章中的某些字、句,就很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造成错误的理解,最终会影响对整篇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

  明代郑元勋说:“读书不求甚解,犹訾食不肥体也,不如勿读。”由此可见,其所主张,乃是读书要“求甚解”的。

  什么人读书,亦很重要。

  初学者读书,最好还是要力争“求甚解”。一则,不求甚解,基础不牢,容易望文生义、浮光掠影、囫囵吞枣,养成浮躁的学风;二则,易形成错误的读书观,以致在读书的方法上,误入歧途。所以说,初学者,“求甚解”至为重要,要把一点一滴搞明白,打牢做学问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风。

  而对于学养丰厚的人,可另当别论。学养丰厚,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有了一定的文化涵养,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就不妨有时“不求甚解”了。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曰:“有些书只宜略加尝试,有些是不妨囫囵吞下去的,另有一些则是应该细细地咀嚼,加以消化的。”如此看来,纵是你学养丰厚如培根,读书“不求甚解”,也应当有所选择。

  再回到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欣然忘食”,何也?读书专注也,乐在其中也。能专注如此,必定是所解甚深。若不理解句意,或者望文生义,又如何真正“会意”呢?

  所以说,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是建立在丰厚学养的基础上,如此,他才敢于如此放言。其骨子里是一种饱学的孤傲,是一种把寻常学问看得不以为然的自负。

  因此,千万不要误读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此等话语,不是寻常读书人有资格挂在嘴上的。作为寻常读书人,最好养成“好读书,求甚解”的习惯,如此,方不误也。

  编辑:胡少华 范江涛

作者: 路来森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