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草木比人更懂得生长环境——读贾平凹的《秦岭记》

草木比人更懂得生长环境——读贾平凹的《秦岭记》

【字体:      】     打印      2022-06-07 14:59      来源:  

  “世上的事都是平衡和公平的,这里没有矿藏或许有着别的好东西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最新出版的第十九部长篇小说《秦岭记》里,以古朴的文笔和笔记体的叙述方式,向我们讲述了近60个秦岭故事,让我们在虚实相生的志怪故事中,懂得万物有灵,人性向善,尊崇自然。

  作为笔记小说,《秦岭记》既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传统文本的基因,又蕴含着作家生长于斯的别样密码。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秦岭记”,为主体内容;第二部分是“秦岭记外编一”,写的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世事;第三部分是“秦岭记外编二”,收录了2000年前后的六篇旧作。各章故事相互独立,亦无章法规矩,却又像艺术设计中的异质同构一样,指向了同一个主题——连绵不绝的中华文脉秦岭,构成了作家心中的秦岭世界。书中既有秦岭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又有河流里流淌的生命低语,更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着的物事、人事、史事。初读或觉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细思却知其寓意深远,蕴含丰富。书中看似讲述悠远而现代的故事,却记录着山地深处的生命体悟。让人看到了作者尊重传统、敬畏自然的文学态度。

  秦岭横亘南北,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被喻为大地之脊。秦岭的博大与神秘,让这里衍生出众多神乎其神的志怪故事。比如书中第二章蓝老板买银杏树。城里的蓝老板眼馋上了秦岭里的古银杏,不惜重金购置。虽然买到了古银杏却始终运不出山,最后连退回的钱也变成了冥币。回到城里他才发现:“城市里的高楼是秦岭里的山,只是空的,空空山。而茫茫人群里哪些是城市居民,哪些是从秦岭来打工的。但三分之一是人,三分之一是非人,三分之一是人还是非人,全穿着严实看不明白。”城市的巨大诱惑,让秦岭乡村空了;城市的畸形房价,让许多高楼大厦也空着。秦岭的土生草木是否适宜城市?扩张的城市为了装扮自己,去占有秦岭里的奇花异草是否可行?整个故事看似光怪陆离,却又在现实中真实地发生着。作者把自己对生态和自然的态度,在五十三章麻迟子的《秦岭草木记》里旗帜鲜明地亮出。“不同的草木,有着不同气流运行方向。读懂了树,就理解某个地方的生命气理。”作者警醒着我们,尊重传统、敬畏自然、护佑生态,方为人与天地万物的共存法则。

  秦岭是有灵性的。在书中,我们看到可以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虽然看是玄幻,但其底色却是人间烟火,只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折射世间万象,闲话百味人生。不管是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还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或是豆在田和老虎、秦岭违建别墅拆除的故事等,都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秦岭顶天立地,势力四方,混沌,磅礴,伟大丰富,它赋予了作者众多的写作源泉。在秦岭里,作者体会到一只鸟飞进树林子是什么状态,一棵草长在沟壑里是什么状况。他把那些峰认作是挺拔英伟之气所结,把那些潭认作是阴凉润泽之气所聚,而那山坡上或洼地里出现的一片一片的树林子,最能让他成晌地注视着。每棵树都是一个建筑,各种枝股的形态那是为了平衡,树与树的交错节奏,以及它们与周遭环境的呼应,使他懂得了时间的表情。因为“树的躯干、枝叶、枝间、表情,与周遭情形的选择,与时间的经历,与大地的记忆,都不是无缘由地出现”。长久的秦岭写作,让作者笑称,“自己也仅仅不过是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相比人类,秦岭的草木似乎更懂得生长环境。它们为花,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这是秦岭生物的通透和圆融,也是该书给予我的最大启示。

  编辑:杨希梅 范江涛

作者: 秦延安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