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志编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黄河志编纂理论与实践》读后感

前不久,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原副会长、黄委黄河志总编辑室原主任、《黄河志》原总编辑,88岁的袁仲翔前辈,特意送给我一本他新出的《黄河志编纂理论与实践》著作。捧着这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心血之作,我不忍释卷,认认真真地研读了起来。由于身体微恙,难以久坐,于是我就俯卧在沙发上完成了著作全文的学习。掩卷沉思,心潮起伏,难以自己。著作中蕴含仲翔同志对黄河的热爱,他执着的敬业精神、对《黄河志》编纂和黄河文化建设的特殊贡献,宛如一片冰心,浸润在黄河文化建设的百花园中,让人敬仰,催人奋进。
我和仲翔同志交往已久。在早年校释《黄河历史研究》一书的日子里,在编著《民国黄河大事记》《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的岁月中,遇到疑难问题,我没少向他请教,他总是认真及时地给予指导和解答。他的博学多识,以及对待学术问题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黄委集中精干力量编著反映当代黄河水利史的重要研究性文献——《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仲翔同志受邀担任学术顾问,在反复修改著作编写大纲时,因没有打字条件,他多次费力地把意见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誊写清楚。当时,他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这种敬业精神令参与著作编写的中青年同志深为感动,很受鼓舞。随后,他又受邀指导黄委黄河断代史研究项目——《民国黄河史》的编著,对于这一填补黄河历史研究空白的重要人文历史研究项目,仲翔同志非常重视。那时,他因故到外地一段时间,但他心系民国黄河史的研究工作,经常打电话询问项目研究事宜,并对一些疑难问题深思熟虑后一一解答。
《黄河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编纂的系列江河志书,它是高度密集的黄河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科学的、浓缩的黄河资料集萃。这部巨著在编纂伊始就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他们有的为《黄河志》作序,有的为编纂工作题词,对《黄河志》编纂工作和编纂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历届黄委党组更是把《黄河志》编纂工作作为治黄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历时近20年,《黄河志》编纂工作顺利完成,这是人民治理黄河史上的一大盛举,是最震撼人心的治黄故事之一。仲翔同志长期担任《黄河志》编纂的组织领导和总纂工作,为这一宏大工程的完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黄河志编纂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仲翔同志对《黄河志》编纂过程中创造性的理论探索、艰巨的编纂历程,以及宝贵的经验、深刻的体会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对续修黄河志也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建议,既再现了《黄河志》编纂工程的珍贵真实图景,又是今后史志编著、研究和黄河文化建设的借鉴。这部著作洋溢着仲翔同志对治黄事业深沉的爱,铭记着他对修志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特殊的贡献。
仲翔同志挚爱治黄事业。他20余岁就到黄河工作,为治黄事业奉献了68年的宝贵年华,这种为了治黄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他青年时参加外业测绘工作,走遍了大河上下的山山水水;中年以后回到机关,从事政工、工会、编辑工作;尤其在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几年,为能参加黄委重大文化建设工程《黄河志》的编纂引以为豪。如今,88岁的仲翔同志对黄河保护治理、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事业依然关心关注,念兹在兹,魂牵梦萦,令人感佩。
仲翔同志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他担任黄河志总编室副主任时,已经49岁,虽年富力强,但缺乏修志理论和经验,但他深感为黄河修志立传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于是,他结合修志实践,如饥似渴地钻研方志学基本理论,很快就成为这一领域的著名专家,先后发表了《试论黄河志的继承与创新》《浅谈〈黄河志〉编纂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细审》等一系列理论文章,在《中国地方志》等史志核心期刊上刊发,对《黄河志》编纂和方志学发展做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指导了《黄河志》编纂实践工作,促进了方志学理论的发展。仲翔同志长期担任黄河志总编室的领导职务,统筹《黄河志》编纂的行政和技术工作,指导委属单位修志工作,和地方以及其他流域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日常行政事务非常繁重,他在高效处理这些重要行政事务的同时,在技术上也没有当“甩手掌柜”,仍抽出大量时间参与修志实践,不仅承担志书重要章节的编写,而且担任部分志书卷册的主编,承担全套志书的审稿、总纂工作。甚至在退休之后,仍受聘于黄河志总编室,无论酷暑寒冬,风雨无阻,直至《黄河志》11卷册及配套图书全部出齐。从参与《黄河志》编纂到离开黄河志总编室,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倾情奉献,这折射出老一代黄河人、文化建设者和史志工作者的高风亮节和对事业的挚爱和高尚追求。
仲翔同志为《黄河志》编纂和黄河文化建设、史志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黄河志总编室主任、总编辑,他在修志组织机构建设,确定志书编纂指导思想、总体框架、体例结构、篇章设置,修志人才培养和志书编纂、审稿、总纂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志书的性质、风格,以及编史修志目的、目标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为高质量高标准地顺利完成《黄河志》编纂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黄委文化建设和史志研究的发展。《黄河志》11卷册出版之后,以其系统丰富的内容、深邃科学的内涵、严谨高雅的格调、庄重朴实的品位,以及优美典雅的装帧,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黄委的一张亮丽名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余年来,《黄河志》著作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项,有些分卷曾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首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社会影响巨大。黄河志总编室还指导黄委系统和地方有关单位编著出版黄河史志著作40余部,编辑《黄河史志资料》刊物150余期,为治黄工作和黄河文化建设、史志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担任黄河志总编室负责人的10年间,仲翔同志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有目共睹,值得铭记。
新世纪伊始,国家规定地方志20年续修一次。因此,《黄河志》编纂已经成为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程,一项需要长期延续的黄河文化事业,并且只有进行时,没有终止时。目前,首部大型《黄河志》出版迄今已经30余年,续修《黄河志》工作亟待提上日程。仲翔同志对此寄予了热切的期望,他深信: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黄河保护治理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黄河志》续修工作一定会早日启动,续修的《黄河志》一定会精品迭出,更加绚丽多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88岁俗称“米寿”,人们用“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来表达美好祝愿。在这里,我也借用这句古语,真诚地祝愿仲翔同志健康长寿,为治黄工作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继续奉献那一片冰心、一腔热血!
编辑:胡霞 范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