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开封府前思包拯

开封府前思包拯

【字体:      】     打印      2010-05-07 17:56      来源: 黄河报·黄河网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一句激昂高亢、韵味十足的豫剧唱腔常让我如醉如痴,总盼望畅游古城、寻访胜迹,寄托对铁面无私的包大人的一腔情怀。在一个阳光明媚、柳树吐絮的春日,我如愿以偿。


    来到包公湖,举目望去,对岸立着“开封府”的巨大照壁,近前,“承流”、“宣化”两座牌坊建在两侧,寓意秉承朝旨,教化百姓。近9时,开封府门大开,一彪旌旗浩荡涌出,这是每天举行的开衙仪式。接着是包公升堂、包公断案、接见外国使节等。府内厅馆陈展与节目表演相结合,传奇故事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从周围游客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包公的精神气象让他们回肠荡气;和他们一样,开封府内的所见所闻,实在让我惊心动容。


    进入府门,右侧亭下竖立着“开封府题名记碑”一通,碑上刻有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145年间183人次知府的姓名、官职和上离任情况。其中有“包拯嘉佑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事”。由于知府的姓名未按时序排列,看上去密密麻麻一片,想找包拯,很不好找,谁若一旦找到,便惊喜地用食指触摸着说:“看啊,包公在这里!”久而久之,“包拯嘉”三字被摸出一个凹槽。从建碑至今240余年,不知有多少人看过此碑,摸过包丞的名字,致使现在“包拯嘉”三字几乎难以辨识。世世代代的老百姓都景仰包公。包公名字上的指坑,就是大得民心的见证。


    通过仪门,一块巨大的铭石耸立在眼前,上书“公生明”三个大字。那警语是告知府吏,也是告诉游客,只有公正,才能明察秋毫;只有一心为公,才能清正廉明。


    登上正厅知府大人的宝座,抬眼可见摆放着威严的3口铜铡。这便是用来铡触犯国法的皇亲国戚的“龙头铡”,用来铡贪赃枉法官吏的“虎头铡”,用来铡氓痞恶棍的“狗头铡”。这“龙头铡”,包大人曾下令铡过欺骗皇上、谋杀韩琦的驸马陈世美和陈州放粮的四国舅;这“虎头铡”,包大人曾大义灭亲下令铡过赤桑镇上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这“狗头铡”,包大人曾下令铡过破坏开封救火的恶棍无赖和地痞人渣。虽然这些都是演编的历史戏剧故事,但三口铜铡确是包拯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为民伸冤的实物见证,是国法尊严、威慑罪犯的直观刑具。它令今日的不法之徒,看见甚至想到包公的铜铡,也会心惊肉跳,夜做恶梦的。


    包公断案,不仅威猛刚毅,伸张大义,而且足智多谋,巧妙传奇。梅花堂东配殿一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塑像展示的正是充满智慧的生动破案场景。
案件当事人郑州赵令史与马均卿之妻合谋毒死马均卿,反而诬告马均卿之妾张海棠是凶手,企图夺取张海棠生子马寿郎,霸占马家全部家产。在这个案件中,孩子的归属成为破案的关键。


    包大人急中生智,用白灰在阶下画一圆圈,让孩子站在圈中,命令马均卿之妻和马均卿之妾同时向外拉孩子,谁将孩子拉出圈外自己身边,谁就是孩子的亲娘。马均卿之妻为夺取马家全部财产,狠毒地拉住孩子的胳膊,面孔狰狞,完全不顾孩子死活;而马均卿之妾生怕伤了孩子,拉扯一下便顿时松开,大放悲声。马均卿之妻将孩子拉出圈外,搂着孩子欣喜异常。


    这一切均被包大人看在眼中。他厉声对马均卿之妻说:“你不是孩子的亲娘,马均卿是你毒死!”她顷刻如雷轰顶,不得不如实招供与赵令史合谋毒死马均卿的罪行,最终被包大人判处赵令史和马均卿之妻死刑。


    这个生动的戏剧故事,先后被译成法文、德文、英文,并在欧洲舞台上演,引起轰动。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卒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享年64岁。他29岁考中进士,先后任端州知府、权知开封府事、御史中丞等职,一生的政治生涯主要在北宋仁宗的40年间,他权知开封府事时间仅仅一年零三个月,但却成为北宋开封府100多名知府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后人多有赞誉,南宋徐度评说:“本朝称治天府者,以包拯为最。”清代官员徐琪景仰包公,望其遗像,感情激越,挥毫写下动人诗篇:


    岩岩我公,铁中之钢。


    危言鲠论,烈如秋霜。


    我持笏节,式公梓乡。


    肥水汩汩,蜀山苍苍。


    间气盘礴,浩乎方长。


    有开必先,羽仪栋梁。


    包公受到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家喻户晓,彪炳千秋,其清官形象,被民神化,跨越人类历史的时空。“包青天”,成为平民百姓申冤诉苦、追求公正的心灵呼唤。

作者: 李 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