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 礼出东方——黄河流域之齐鲁文化探析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黄河,一路奔涌不息,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最终到达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中国北方大地上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有意思的是,“几”在《易·系辞传》里被解释为:“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代表事物将要发展前的“细微的迹象”。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黄河流域的广袤土地上,华夏始祖的生命轨迹开始出现,古老黄河所划出的“几”字似乎暗合着这一重要文明的诞生。
黄河下游流经的最后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在今天的山东省,这里是孔孟故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后代拜祭孔圣的孔庙就位于曲阜市中心古楼西侧300米处。进入孔庙南门之前,人们首先看到的是那座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万仞宫墙”。墙在古代宗庙文化中似乎含有一些特殊的寓意,比如古代宗庙的大门外或内会设有一道屏墙,在外的叫作“覆思”,在内的叫作“萧墙”,在进入宗庙祭祀之前,孝子贤孙们要对着这面墙进入一种追思的情境,回忆先祖的懿行嘉言,从而以庄严敬肃的心情进入祭祀的环节。孔庙南门的“万仞宫墙”似乎也有类似的意味。“万仞宫墙”语出《论语·子张第十九》,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要作“得其门者”并不容易,这座高大巍峨的城墙似乎提示我们,在迈入孔圣故地之前,先在心中准备好一份深切的敬意。
孔庙沿着一条南北中轴线展开布局,左右对称,前后共有九进院落。大成殿是整个建筑的核心,殿内中央奉祀孔子,历朝历代隆重的祭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而大成殿之前的一系列门坊、城垣、庭院则像是一道道前导和序曲,引导朝圣者了解、走近这一位奠基儒学道统地位的圣哲。
从南门进入,不到百米的直线距离,可以次第看到“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等多座门坊,旁侧还有“道冠古今坊”“德侔天地坊”等。孔庙的很多门、坊的题字都来自于《论语》等儒家典籍,例如“金声玉振坊”取意《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褒扬孔子及其思想的完美,也呼应着孔子所推崇的礼乐思想。“太和元气坊”取意《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象征着孔子推行的儒家思想达到了将天地日月阴阳各种元气统一的至高境界。
穿过一道道门坊,经过一座座碑亭,人们便来到了孔庙的核心部分——大成殿。这里是历代帝王祭孔的地方。宋徽宗亲赐匾额,赞誉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踏上两级月台,近距离瞻望雄伟的大成殿,可以感受到历代帝王对它的礼遇。大成殿面阔九间,回顾刚刚走过的路程,殿前共设有“五”重门(圣时门、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大成门),可谓享有了与皇家同等级别的礼数“九五之尊”。仰望檐角,又可看到象征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孔庙三路九进的院落布局是古代中国建筑布局的最高等级,规格堪比皇宫。
殿堂高悬着的“斯文在兹”“万世师表”等匾额,令人仰望儒家德业之厚重。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左右神龛则供奉四配(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和十二哲(闵子、冉子、端木子、仲子、卜子、有子;西序各龛为:冉子、宰子、冉子、言子、颛孙子、朱子),所有供奉者以距离孔子位置的远近来区分身份等级,在祭祀时则对应于高低不同的礼仪规格。祭孔大典有一套隆重的礼仪程序,孔庙中也会配置相应的建筑来配合其中重要的礼仪环节,例如斋戒的斋宿,存放乐器、礼器的廊庑,准备祭品的庖厨,奉祠孔子及其宗室祖先的殿堂等。大成殿旁有东西两个院落,东侧是奉祀孔子上五世的地方,包括诗礼堂、崇圣祠和家庙。西侧是奉祀孔子父母及存放礼器的地方,包括金丝堂和启圣殿、寝殿。
作为举行祭祀之礼的宗庙,孟庙与孔庙的结构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只是规格有所降低。孟庙也是沿着南北中轴线呈对称式布局,前后共五进院落,亚圣殿为举行祭祀的主要空间,而在进入这一重要空间之前,则有前庭三院作为引导。同孔庙一样,一道道门、坊引导着拜谒者行进的路程,营造着庄严肃穆的氛围,同时也层层增进着拜谒者内心的崇敬之情。
孟庙中自然也少不了象征文运的“棂星门”,这是第一道大门,由此进入第一进院落,院落东西两侧并列着两座木结构的门坊,东为“继往圣”坊,西为“开来学”坊,“继往开来”描述了孟子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穿过亚圣庙后,来到“泰山气象门”前,这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启门洞的门楼,其后的东西两侧又有“知言”“养气”二门,三者相互呼应,形成对孟子思想的独特纪念。邹城北倚泰山,后人也借用“泰山气象”来颂扬孟子的人格之美。仰视“泰山气象门”,便令人想起孟子对人的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的重视。他曾提出“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念(《孟子·公孙丑上》),至今仍影响着后人,位于济南的山东大学便以“气有浩然,学无止境”作为校训。“浩然之气”是孟子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描绘。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一个人的修身之道是通过知言、养气达到一种无所畏惧、至大至刚,独立于天地之间的境界。孟子本人也身体力行着自己的学术思想,因此程颢称赞他:“孟子泰山之严严气象也。”
主体建筑亚圣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作为礼制性的建筑,亚圣殿建筑群的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伦常关系,大殿用来祭祀,神龛上供孟子塑像,东侧供奉孟子弟子、利国侯乐正子的塑像,东西两庑则为从祀的弟子及先贤们。亚圣殿后是供奉孟子夫人的寝殿,启圣殿、圣母殿、致严堂和祧主祠等则用来祭祀孟子的父母祖先,并承担着祭祀前的斋戒更衣等用途。
孟庙中的许多建筑和碑刻都表达着对母教的重视,孟母教子的传说在古代民间文化中十分流行,南宋启学读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封建统治者对孟母也屡加封谥,元仁宗元祐三年(公元1316年)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加封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圣母殿内祀奉有木主牌位,殿堂西南立有“母教一人”碑,子思书院旁还有孟母断机处、孟母三迁祠及多处碑刻。
古人习惯于在家宅的东侧修建宗庙,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将宗族的祖先安置于家宅东方,也象征着宗族的根脉渊源所自。与西宅东庙的文化传统一致,孟庙西侧,一街相隔的地方,便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地方——孟府。孟府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也是典型的官衙、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前后共七进院落。进入第一进院落后,迎面看到的是“礼门义路”门,“礼门义路”设在初入府邸处颇有意味,四字语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这似乎在告诫后人,修身成仁之路需得从遵礼循义开始。
再往里走便是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堂檐悬挂着雍正皇帝御赐“七篇贻矩”匾额,寓意以《孟子》著名的七篇经典作为言行的准则和规矩。这里也是孟子后裔迎接圣旨、治办公务、举行重要礼仪和申饬族规家法的场所。与此相对应,孟府大堂前左右两侧摆放着一对日晷和嘉量,在古代的宫殿、庙宇中,定义着时间和空间的日晷、嘉量并肩陈列,象征着其拥有者获得了制定规矩,掌控时、空的权力。日晷、嘉量与“七篇贻矩”相互呼应,遵礼守义的寓意由此得以强化。记忆中这一对古代测量仪器也曾出现在孔府,如今再次看到它们,才领会到其中的深意。
在统治阶级隆重祭孔的同时,尊孔尚儒的思想逐渐渗透到庶民百姓的日用伦常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孝道文化。位于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北的武氏祠,以建筑内大量的汉代画像石而闻名,也是黄河文化考察的重要一站。汉代画像石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们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生产生活、典章制度与风土人情,历史学家翦伯赞称,“汉画像就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武氏祠是一座石结构的汉代家族墓祠,创建年代在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前后。从现存碑文和石阙铭可以推测,武氏家族在当时的东汉时期地位显赫,家资丰厚,所以才能修建出如此富丽的墓祠,拥有众多精美的画像石刻。
我们注意到,武氏祠石刻还有很多描绘孝子孝行、列女节妇的主题,对应于儒家提倡的仁爱、忠孝、节义的道德准则。如果说宗庙是通过祭祀的礼仪来阐释道德伦常,实现文以化成,那么墓祠则以特意挑选的陶玉礼器、石刻画像等遗存记录着时人的生死宇宙观,在天上人间寻找超凡的力量,传达对宗族文化的认同和信仰。回想刚刚前面提到的孔孟故地,可以感受到自先秦以至于两汉,礼乐文明在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承和延续。
民间孝行题材在汉代画像石中大量出现,这也反映了齐鲁之地的孝道文化被推崇。如上所述,武氏祠中陈列的汉代画像石就颇含“孝道”元素,其中的孝子图着力彰显孝道本质,突出庶民孝养之义。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至深的二十四孝故事,在嘉祥武侯祠中就有很多刻画,如“老莱子娱亲图”,“闵子骞失棰图”“邢渠哺父”等。
而位于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的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更可以体验到当地人浓郁的崇孝风俗。石祠是我国古代建于墓前的石质祭祀建筑,为先人修筑大墓建造祠堂,供后人扫墓祭祀时陈设祭品,是汉代十分重要的一种行孝场所。孝堂石祠全由石板构筑而成,南面为门,其余三面为墙,正面中间立一根敦实的八角石柱。屋顶呈两面坡形,由两块石板搭成。专家认为,此祠建成年代当在东汉之初,至今2000余年,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地上房屋式建筑之一。
对于孝堂石祠的来历,尽管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在民间,很多人认为这座石祠的主人就是传说中的孝子郭巨。郭巨因为怀有这样的孝心而感动了上苍,反而获得了富贵,孝心可以换来生活的保障,这反映了民间百姓内心的一种期待,以及感化和劝教后辈的愿望,或许正是这个故事能够流传千年的一个原因。孝堂山郭氏墓祠声名远扬,不仅以孝名山,而所在的村庄也被称为“孝里铺”,所在的乡镇被称为“孝里镇”。据祠堂内的看守人讲,墓祠至今仍香火不断,可见“孝道”观念在民间文化中一直得到极高的认可。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孝”观念,强调同根共祖的文化认同,远承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信仰,呼应古代社会尊祖敬宗的文化传统,提出一系列维护社会秩序的伦常纲纪、礼乐制度,从家族之内推及乡党国家,形成公侯黎庶普遍认同的孝道文化。如果说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创始自黄河上游的秦国,那么,第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则发源于黄河下游的鲁国。一个政统,一个道统,分置于滔滔黄河的两端,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明维度被连接与贯通,这似乎寓意着黄河流域多元文化共同体一贯趋向的整合与统一。
编辑:胡霞 慕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