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书月活动倡议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丰盈精神的源泉,更是我们肩负治黄使命的行动基石。值此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黄河读书联盟在全河读书组织征集优秀图书的基础上,继续邀请黄委领导为全河职工推荐书目,并发出倡议:让我们以书为舟,再赴“三个一(每人每月读一本书)”读书之约,在字里行间筑牢文化自信,在墨香浸润中提升履职本领。
读书,是与历史对话,更是与未来相约。希望每一位职工都能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治黄技术书籍中汲取创新智慧,在人文社科经典中涵养家国情怀,在管理科学著作中提升治理能力。让我们在阅读中丰盈精神世界,在思考中凝聚奋进力量,把读书收获转为推动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书香润黄河”的崭新篇章!
黄河读书联盟
2025年4月
2025年度书目推荐
1.《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本书首次出版时间为2017年8月。这是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一系列的劳动和生活需求问题。梁家河村民说:“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2.《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 人民出版社出版 水利部编写组编写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分专题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思想脉络、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
3.《黄河传》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 张中海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书写黄河的文学作品。作者从河口溯源而上,从位于青海腹地的黄河源头写起,顺流而下,沿着黄河两岸记下大量采访笔记。在作者笔下,黄河绕过阿尼玛卿山,走出巴颜喀拉,在吕梁、太行两山之间撕出晋陕峡谷,凝聚起汇入她的219条支流的力量,终于形成气势磅礴的泱泱大河。作者用以“历史考察地理”的方法探索着母亲河的前世今生,从黄河源头开始,沿着它所流经的省份、地段,包括禹河故道曾经流过的河北,徐淮故道流过的江苏,业已消失的济水,伴着两岸的名胜古迹、风俗、人物、动植物,顺流而下,进入历史文化的长河。万千支流与大河的融合,少数民族部落与中原民族的融合,马家窑文化、宋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从历史的沧海桑田写到现实生活,让大河上下穿越时空,让人与自然结成命运共同体。为母亲河立传,对黄河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寻根,是作者写作的初衷,也是本书想要达到的目的。
4.《额尔古纳河右岸》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 迟子建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迟子建以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为人物原型,描述了数百年前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的游猎民族——鄂温克族四五代人的繁衍、兴盛、衰亡。看到董宇辉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技术走得太快,但人却走得太慢。”这种对社会进步、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也能够让我们更谨慎、更负责地走好未来发展的每一步。
5.《天下有治》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
《天下有治》以“治国、治吏、治世”为主线,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的深度与温度。这部由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精心编纂的著作,集结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学者的95篇学术佳作,通过“大家写小文”的独特视角,将历史典籍中的治国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当代解读。书中既有对《周礼》“德治天下”的制度解析,也有对宋代“环保立法”“公务接待监管”等微观治理案例的实证研究,更以107幅历史插图生动还原了古代治理场景。
该书突破传统史学的宏大叙事,从“举报箱的发明”“科举录取通知书”等细节切入,揭示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精密设计。例如,通过分析明代“户帖制”与“黄册制”的人口普查制度,展现古代基层治理的智慧;对比唐宋“以法治国”理念的差异,探讨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书中特别强调“人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如王安石变法中“立善法于天下”的实践,为理解当代国家治理提供历史镜鉴。
6.《河山正气》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创作
《河山正气》以治水史为脉络,全景式展现了中国23位治水代表人物的廉洁风骨与治世智慧。这部由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编纂的著作,通过“生平·治水业绩·廉洁事迹”的立体架构,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心、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匠心、苏轼“筑堤抗洪”的仁心、王化云“精打细算治黄河”的廉心等精神熔铸成一部鲜活的廉洁文化教科书。
书中既有对古代《水部式》《农田水利法》等制度文明的解析,也有对近现代水利先驱“一把算盘管工程”“一个收音机用几十年”等清廉细节的刻画:唐代姜师度“一心穿地”兴修13项水利工程,却始终保持“勤于为政”的本色;新中国水利干部余元君经手百亿元项目,却坚守“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底线。这些故事跨越时空,既展现了“为官之法,惟清、慎、勤”的传统智慧,也彰显了新时代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7.《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 费孝通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是费孝通先生毕生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文本。费孝通以“小城镇,大问题”为核心命题,提出“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路径,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实现城乡融合。书中既有对江苏吴江“江村”蚕桑合作社的实证研究,也有对云南三村手工业转型的田野调查,更通过“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案例,揭示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反对城市对乡村的单向侵蚀,提出“工农相辅”的经济传统对现代化的启示意义,认为小城镇是缓解“大城市病”、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枢纽。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以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深刻的理论洞察,展现了一位学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
8.《非暴力沟通》 华夏出版社出版 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 翻译 刘轶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堡开创的沟通革命之作,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将隐蔽的语言暴力转化为爱的流动。全球销量超700万册,译为35种语言,入选香港大学50本必读书,被联合国列为非暴力解决冲突最佳实践。书中提供可操作框架:通过“表达感激”强化连接,“同理倾听”打破防御,“具体请求”替代抱怨。无论处理亲子矛盾、职场谈判或自我和解,这套方法都能建立“无伤害表达”与“深度共情聆听”能力。正如卢森堡所言:“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本书不仅是沟通技巧指南,更是重塑关系、疗愈创伤的心灵解药。
9.《关键对话》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 科里·帕特森 约瑟夫·格雷尼 翻译 毕崇毅
《关键对话》作为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的沟通实战指南,被300多家《财富》500强企业纳入内部培训体系。本书聚焦观点分歧大、情绪对抗强、结果影响深的关键对话场景(如职场谈判、家庭矛盾、跨文化冲突),基于对全球10万余人的实证研究,提炼“从心开始—营造安全氛围—控制情绪—推动行动”四步方法论。区别于传统沟通技巧类书籍,该书深入大脑应激反应机制,提出“暂停对话—审视目标—重构认知”的神经科学策略,帮助读者在情绪激动时保持理性。无论是管理者处理跨部门协作,还是普通人化解亲子矛盾,均可显著提升沟通效能,被誉为“职场生存必备手册”与“家庭和谐密码”。
10.《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 凯利·麦格尼格尔
本书以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为基础,阐释意志力的生理机制与实践策略。书中提出“生理—认知—行为”三重自控模型,含心率变异度训练、未来自我联结理论及目标—行动双轨机制,帮助读者在高压下保持理性。针对职场拖延等场景,提供呼吸训练、四象限时间管理等21个实用工具,如通过“预设执行意图”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作为全球销量超500万册的心理学经典,该书是个人成长的行动指南,也能助力理性决策,实现个人与组织效能双赢,对公务员日常管理和领导干部战略决策均有帮助,可助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