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史诗中的文明回响
——黄委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综述
治水史诗中的文明回响——黄委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综述

从秦代五龙口暗渠的“弯道分水”智慧,到明代戴村坝“引汶济运”的运河密码;
从林则徐亲筑林公堤展现的治河担当,到人民胜利渠开启的现代引黄灌溉新纪元;
……
近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黄河水利遗产系统性管理保护落下“关键一子”。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戴村坝
水利遗产对中华文明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的我们回望它们的过去,又会看到什么?
探源 守护“根”和“魂”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话语深情,嘱托殷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历史文化遗产,探寻中华文明根脉,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历史为经,大河为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黄河两岸形成的厚重文化,凝练成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挖掘、整理和保护黄河水利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具体体现。”黄河工会原常务副主席、中国水利作协副主席陈维达侃侃而谈,“为什么饱经忧患的中华文明能够五千多年绵延不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东坝头险工
“治水文化是江河文化的主体,水利遗产是江河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设立和首批遗产发布,标志着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保护黄河水利遗产工作进入系统深入开展的新阶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云鹏开诚布公。
文脉千年,物载华章。黄河水利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治水历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保护治理黄河的重要历史见证,所蕴含的文化根脉、思想智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我接到参加黄河水利遗产论证通知时,首先想到的是,咱们又一个保护弘扬黄河文化的渠道打通了。”陈维达说。
从文化到黄河文化,再到黄河水利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目光正在逐步聚焦。
“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部署要求,黄委于2023年启动黄河山东、河南河段水利遗产调查,搭建信息管理系统,摸清水利遗产线索700余处,完成现场调查663处。”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介绍道,“2024年以来,组织水文化专家完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论证,经过黄委复核、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形成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
开封镇河铁犀
辛勤耕耘,终见硕果。摸清黄河水利遗产资源底数,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河南、山东两省重要水利遗产信息纳入黄河水利遗产信息管理系统,有图可查、有像可看,这是为黄河水利遗产专门搭建的“数字身份”数据库。
“通过建立数据库,每处水利遗产有了‘数字身份’,不仅有基础信息,还有图片和视频,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水利遗产有关情况,这也是一体推进水利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表示。
太行堤(河南段)
抉择 见证治水历史
水脉畅,文脉兴。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一经发布,即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和地方媒体纷纷聚焦报道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最新成果。
散布在黄河两岸的水利遗产,涵盖了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它们将悠远岁月中的黄河文化带到了人们面前。
石洼分洪闸
“列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布广泛,包含从古至今不同历史阶段代表性治水工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水利主要矛盾的变迁、治黄方略与技术的发展演变脉络,体现出遗产保护的整体性价值和整体性要求。”李云鹏谈及名录中遗产时间跨度时言道。
首批发布的20处遗产,又是如何评定的呢?
2024年3月,黄委制定黄河水利遗产评审方案。同时,参考借鉴《国家水利遗产申报书编制导则(试行)》,制定黄河水利遗产评选标准,明确了黄河水利遗产基本概念、评选对象和范围、评选标准体系等。
泺口险工
首批黄河水利遗产主要以水文化价值为基础,同时体现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念。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介绍说:“即在黄河保护治理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或产生重要(大)影响;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或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密切相关,且有重要纪念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蕴涵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制度、工艺和技术且规模较为宏大,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对推动国家文明进步、流域社会稳定发展、两岸人民安居乐业、黄河文化传承弘扬、治黄事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或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借鉴价值。”
一场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正在嘹亮唱响。
嘉应观
“嘉应观不是庙,是刻在石头上的治黄方略。”嘉应观景区管理局书记翟嵩峰讲述道。
“这座历经300年风雨的古建筑,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治黄史诗同频共振。嘉应观位列名录之首,既因其完整保存了清代河工文化基因密码,更在于它象征着中华文明与黄河水患抗争中形成的精神价值与智慧传承。”
高村险工堤顶道路
打渔张灌区引黄闸
菏泽东明,高村险工承载着民族记忆和家国情怀,是中国共产党治水为民的生动注脚;
滨州博兴,打渔张引黄灌区历史曲折而辉煌,向世人展示着山东人民变“害河”为“利河”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举;
……
“山东河务局通过实地调研,对水利遗址遗迹逐项摸排,积极联系属地档案馆、博物馆、遗产属地管理单位,通过网络查询、走访调研等形式,逐项沟通落实,盘点梳理了194项遗产分布和实际情况。”山东河务局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科科长张睿直陈。
“今年,山东黄河云上展馆正式上线,文化与科技融合,将激发山东黄河文化的新质生产力,实现山东黄河治理文化‘活’起来,‘走’出去。”山东黄河河务局办公室二级调研员周晓黎表示。
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
被誉为“新中国引黄第一渠”的人民胜利渠,拉开了黄河下游沿黄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发展引黄灌溉的序幕;
清代林则徐率众修筑的林公堤,承载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精神;
……
“我们赴文化部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现场查勘,详细记录了遗产全貌,盘点梳理了234项遗产分布和利用情况。”河南河务局办公室宣传科科长李锟谈道。
“我们将以治河文化为主题主线谋篇布局,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用心用情讲好治黄故事,持续深度挖掘治黄故事中的廉洁文化、红色文化基因,推动水利工程与治黄文化深度融合,提升黄河治理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河南河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刘明震坦言。
3月26日,作为新时代水利廉洁文化座谈会的重要实践活动,来自哈密的左公柳扎根林公堤,“河山对”续写新佳话。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砥柱中流,精神长存。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和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内重要水利枢纽建设提供了“三门峡经验”,为世界多泥沙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贡献了中国方案。
“我们系统梳理并完成三门峡、故县两枢纽文化遗产普查,创建三门峡枢纽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展示带,实现文化‘共融’,并开展对中流砥柱精神和筑坝精神的研究。”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办公室主任金泗荣直陈。
“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水利遗产的文化价值同样重要,就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就像一沓沓水文资料的背后,还隐含着黄委水文职工寒来暑往的无私奉献,这是冷冰冰数字后面的精神内核。”陈维达感慨道。
泺口水文站
三门峡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
在泺口水文站的百年历史岁月中,涌现出无数先进人物。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严谨负责,用奉献传承水文精神。除了泺口,还有三门峡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依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连贯的水文数据记录、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优势脱颖而出。
“黄委水文局全面摸排清查水利遗产‘家底’,经过几轮筛选完善,形成重要水利遗产调查名录26处,先后完成调查、记录、拍摄、撰写、系统填报等工作。”黄委水文局办公室主任杨国伟介绍。
保护 在敬畏中传承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如何保护好水利遗产,是一道紧迫课题。
“黄河水利遗产保护,要处理好历史水利遗产保护和现代水利建设发展的关系,创新机制统筹历史遗产与现代工程的保护管理,一体推进遗产保护与展示利用,结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黄河水利遗产为重点推出一系列黄河治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平台,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服务功能,讲好黄河水利故事。”李云鹏直言。
“由所在地政府分级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做出标志和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人负责管理。”参与了大量黄河水利遗产调查的黄河博物馆馆长张怀记建议。
影唐险工
南坦险工
以治河工程为主的黄河水利遗产,是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保护好传承好。
“我们拥有悠久的治黄历史,水利遗产资源丰富多样,这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发布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共识,对后续推进传承弘扬具有重要意义。”黄河设计院生态院副总工程师赵楠说。
为高质量推进黄河水利遗产管理保护,黄委编制印发了《黄河水利遗产挖掘整理办法(试行)》,明确黄河水利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有关要求。
在珍视敬畏中坚定文化自信,在精心保护中更好传承发展。
原阳砖坝遗迹
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黄委将加大对黄河水利遗产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与黄河流域九省(区)相关部门协作,凝聚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强大合力。在已开展黄河山东、河南河段调查的基础上,推进上中游地区水利遗产的调查和挖掘整理,逐步建立覆盖全河的水利遗产数据库,通过数字技术更好保护利用黄河水利遗产。同时,大力挖掘黄河水利遗产的时代价值,加强黄河水利遗产宣传推介,联合各方面深入开展治河历史研究,持续不断讲好黄河故事。”黄委办公室宣传与文化建设处负责人表示。
不废江河万古流。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必将汇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时代洪流。流淌的黄河文明,充盈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成为滋养幸福河建设的不竭源泉,也必将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