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四海聚黄河——山东卫视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之我观

进入深秋时节,有关黄河的节目再次爆发式呈现。由于档期问题,我正聚焦于其他节目,没有关注到山东电视台开播的《黄河文化大会》。但是,我的“朋友圈”中有个年轻人的读书群,有热心观众将此节目的每期海报推介到群里,并且引发热议,好评如潮。
由此读书群驱动,我在网上将目前已经播出的三集一口气看完。由于节目十分精彩,有些地方,我还不得不“倒带”回去反复观看。这样说吧,时时有热泪在我眼眶中萦回,有热血令我周身沸腾,有文化经典令我穿越远古岁月去努力寻求与古人古迹的对话。
我可以这样说,《黄河文化大会》最大的特点,是以情感人。有着以化不开的浓情,是一档以知识为引导、以情感为根基,知识与情感双重氛围并联的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
首先,是节目参赛者充满了对黄河文化的浓情、对华夏文明的深情。这档《黄河文化大会》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山东电视台牵头,沿黄河九省(区)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共同播出,节目设置“百舸争流”“泾渭分明”“鱼跃龙门”“黄河入海”四个环节比拼,每期节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99位“黄河文化达人”通过不同的抢答题、对决题,争夺当期节目的擂主。
99位“黄河文化达人”是一个了不起的群体,他们中大多饱读万卷诗书,历经万里风云,因而豪情满怀、意气风发。正如大会宗旨:“兼纳九行八业,并蓄五洲四海,天下英才聚于此,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经历更是不同,但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就是对黄河文化的无比热爱和敬仰,并且他们大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对黄河文化的热爱,正如他们所说的:“黄河不仅仅属于九省(区),她属于每一个炎黄子孙!”
节目汇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参赛者,真可谓:猛看九十九人堆,不知藏龙卧虎间!这里真是大腕云集、高手林立,不可小觑:有少小成名的美少女姜二嫚,她小小年纪已经出版了3部诗集和1部散文集,她的诗句“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意象隽永,连特邀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都是小姑娘的“粉丝”;这里有三十余年多次漂流黄河的71岁老人于忠元,有大学毕业回到母亲河边的藏族青年泽巴甲,还有一家四代接力守护黄河的黄河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涛,有获得重庆“美德少年”称号的崔鐘予,也有从在剑桥大学读硕士归来的学霸研究生姜斯琛。获得首期擂主的是我国第一批金牌导游、国家文旅部导游培训师张娟,其线上导游视频拥有150万粉丝,总浏览量达到近20亿人次之多。给人印象深刻有两位的,一位是从黄河入海口逆流而上步行366天走到黄河源的工程师李宇飞,一位是来自祖国宝岛的网络达人黄凯嘉,她用九九八十一天旅行黄河,拍出100部黄河岸边短视频,向全世界展现了伟大黄河的精神面貌。血浓于水,当这两位达人完成黄河之旅,抵达黄河源头时,他们都不由热泪盈眶、狂呼不已。他们找到了“源”、寻到了“根”,这根与魂,就是母亲河,就是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能量为他们以及所有参赛选手和无数观众聚集的无穷精神力量。黄凯嘉动情地说:“我这是把文化自信穿在了身上。”其实,岂止外在的表象,从他们准确迅速地答题中,从他们个人对黄河文化的阐述中,你分明感知到文化的魅力、黄河的召唤力和华夏文明的凝聚力。你从他们身上,读到了黄河文化博大精深、宽厚仁爱的智与情。这99位达人,犹如99把火炬,传承并遵循着黄河文化的炬光,把黄河文化的光和热洒向五洲四海。
参赛题本身也充满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力量情感,催人奋进。
什么是文化?新华词典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黄河文化,即指数千来黄河流域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别是物质财富之上凝聚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巨大的海洋般浩瀚无比的宝库,它以华夏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经,以跨越中国大地三大阶地、蜿蜒上万里的黄河为纬,以凝固于大地的山川河流和数不清的物质财富为基,以有形和无形于时空中的精神财富为内核,所形成的凝于天地间的生生不息的根与魂——这就是黄河文化。作为一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可谓做足了功课。节目所出题目包罗万象,诗歌、舞蹈、美术、文物、美食、民俗、风光和历史典故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选手们无论男女老幼,满腹经纶、妙语连珠,令人拍案叫绝。现场气氛时而欢腾、时而平和,3位特邀嘉宾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
文化的力量在于凝聚共识,推动时代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那么,什么是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怎样讲好黄河故事和延续历史文脉?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在哪里?我以为,《黄河文化大会》在这方面做了积极地回应和尝试,取得了意外的感人效果。
比如,有一题目讲到毛乌素沙漠经过几十年治理,成为一片绿洲时,请出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国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治理沙漠的英雄石光银。石光银出场时,是在他的孙子、第三代治沙人石健阳搀扶下。当主持人问石健阳,父亲也在治沙吗?他为什么没有来到现场?石健阳指着他带到现场的一株侧柏道,父亲也是治沙人,2018年3月12日去六盘山拉树苗出车祸去世了。这株侧柏就代表父亲,也代表着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他和我们在一起”,他的话引起现场一片沉思。面对一家人的付出甚至牺牲,石光银说:“儿子牺牲,心里很悲痛,但是,我把沙能治住,老百姓能过好日子,我也就不后悔!”老人的语言十分朴素,但是,所有人的眼中都泛起了泪花。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但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从石光银老人身上,以及黄河流域其他无数默默贡献着的人们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什么?石光银老人不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讲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着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中坚韧不拔、牺牲自我、无怨无悔的伟大力量吗?他们的名字,才是时代的光荣和骄傲,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才是炎黄子孙瓜瓞连绵、华夏文明火炬永传的根本所在。
《黄河文化大会》用了许多类似的事例,用认真讲好黄河岸边“黄河故事”的饱满情感,告诉观众,应当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节目已经超越了综艺范围,值得更深层次的品味和赞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写出了黄河文化的博大气势,写透了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期待后面几期的《黄河文化大会》越办越精彩,越来越感人,成为彰显时代价值的一张闪亮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