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河起宏图一一建设中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万里长河起宏图一一建设中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侯全亮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未来向何处去?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和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擘画了宏伟蓝图。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把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时代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生生不息的黄河是大自然给予中华民族的宝贵馈赠。千百年来,黄河以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资源丰富、内涵深邃的黄河文化,为中华儿女坚定民族自信奠定了重要根基。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以怎样的姿态和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当你循着这条万里长河,倾听着新时代幸福黄河的铿锵乐章时,心中便有了明确答案。
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系统展示中华历史文化的国家地标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由4个具有特定内涵词语的组合。“黄河”代表的重要价值属性和建设范围;“国家”代表着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彰显中华文明,全国人民广泛认同;“文化”代表着显性特征,承载着培育文化之根和熔铸民族之魂的历史责任;“公园”体现着特定的空间权属和全民性的公益性质。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涉及沿河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包括黄河河源区、上游河段、中游河段、下游河段、河口三角洲5个部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流与核心,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分布于黄河两岸的文化遗址数量众多,规模宏大,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根据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其中古遗址9.8万余处,古建筑8.5万余处,古墓葬7.1万余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7万余处,石窟寺及石刻0.99余万处,其他类0.25 万余处。
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 个市(州) 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76处,登记博物馆1325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678处。
这些珍贵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集中体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依据沿线各地文物和文化资源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4类主体功能区。
一类是管控保护区,由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第二类是主题展示区,包括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3种形态。核心展示园由开放参观游览、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相对便利的国家级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周边区域组成,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特色展示点布局分散,具有区域性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可满足民众参观游览。
第三类是文旅融合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周边可观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化旅游优质资源所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四类是传统利用区,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项目等。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宝库。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和精神密码。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巍峨的青藏高原到黄蓝相拥的大河入海口,万里黄河曲折跌宕、一泻千里的壮阔气势,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晋陕峡谷“几”字形大臂弯,黄河填海造陆塑造的华北大平原,把沿岸各地的山水名胜和文物古迹串联成紧密的有机体,为中华文明拓展开一条文化路线。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宗旨和鲜明特质。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讲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赓续至今的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蕴含着丰富灿烂的文化元素。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黄河文明始终是其源流和核心。从远古时期的部落联盟和邦国,到中国第一个复合制王朝国家,从中国 “大一统”传统政治思想发端,到3000余年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一直位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彰显出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着力展示黄河文化纵贯古今的延续性,博大精深的广泛性,多民族交融汇流、一体多样的兼容性和凝聚力。
在黄河上游的河湟藏羌文化区,我们可以切身体验特色鲜明的游牧民族文化,遥想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相融的历史情景。在宁蒙河套灌溉区,我们回首“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悠久历史,可以感受到古老黄河灌区和“塞上江南”文化的厚重与特色。在历史遗产富集的黄河中游关中文化区,我们漫步半坡遗址,考察6000年前灿烂的原始社会文明,在秦兵马俑、西安、咸阳古代帝都,体察秦汉帝国的雄风,惊叹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艺术。在三晋文化区,我们通过大量史前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探寻中国原始文化的发展脉络。在黄河中下游之交河洛文化区,我们沿着绵延的黄河文化长廊,考察偃师二里头遗址、隋唐洛阳城、郑州商城、郑韩故城、巩义宋陵、双槐树古国遗址、郑州大河村、北宋东京城等重点文物遗迹,脑海中将浮现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和无数英雄人物形象。在黄河下游山东曲阜、泰安等地,儒家文化、东夷文化、泰山文化等文化思想精华,将被完整的保护和记忆再现。
大河上下,流域各地,各有千秋,色彩纷呈,令人充满文化自信,从中深受教益。
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示中华民族哲学体系的思想高地
黄河流域历代圣贤的哲学思想、道德修养、深邃智慧及其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早在炎黄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就萌发了和合思想,希望人与自然和谐、部落族人和善相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进一步提倡文化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在人与自然方面,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生动反映了早期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文化中的太极学说,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过程的宇宙观哲学理论。儒家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谓中华文明“以民为本”治国理念的源头。古代哲学家荀子提出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与后来产生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不谋而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向世界展示黄河文化深邃哲学体系与丰富精神内涵的思想高地。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可沿线瞻仰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河南省郑州市炎黄二帝巨幅塑像、山东省曲阜“三孔”古建筑群等,拜谒中华圣贤,感受古代圣贤的思想内涵,发掘他们的人生智慧,培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灵魂。
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弘扬中华治水精神的展示平台
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上,为了治理黄河水患,历代先贤和劳动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
从传说中大禹治水“疏川导滞”到西汉贾让“治河三策”,从东汉王景治河安流八百年到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方略,从清代治河保漕到近代西方治水技术传入中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实施“蓄水拦沙”“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调水调沙”,黄河得以岁岁安澜。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治国史。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围绕古今黄河治理方略与治河科技发展,重点打造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三盛公、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兰考东坝头、济南泺口等具有标志性的治河文化片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巨大成就,普及治理黄河科学技术,增强生态保护和防洪意识,弘扬中华治水精神,激发人们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高涨热情。
五、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黄河流域时空跨度大、战线长,沿线各省(区)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叠加交错,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应在国家层面强化引领作用,突出顶层设计,统一文化主题、管理体系、建设标准、建设标志,提升对沿线文化资源的统筹整合能力。同时,在建设中根据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分类管理、行业管理的特点,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沿河地区依据自身经济条件和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在建设内容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将根据国家规划,以文明历程、生产生活、水利遗产、水运交通、文化艺术、民族融合、人文景观、革命文化等主题,新建和改建一批黄河文化展馆,如黄河古渡博物馆、黄河堤防博物馆、黄河桥梁博物馆、黄河故道展示区、黄河科技文化馆、黄河水电站博物馆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强创新性活化利用能力,集黄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形成分合有序、色彩纷呈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体系。
在社会效益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突出文化公益性,结合打造居民绿色生态休憩空间,丰富受众对黄河文化的深度体验,将文化遗产转化为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黄河文化遗产遗址多、时间跨度大、区域分布广、所属地域不同,情况错综复杂。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要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传承、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多项功能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看到这里,你的心情一定会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未来所激荡着,你感情的潮水,一定会为丰富厚重的黄河文化魅力所奔涌着。
的确,当你不远万里奔赴青藏高原,饱览草甸似锦、潺潺流水的黄河源头风光;当你沿着当年秦皇汉武开疆扩土、实现山河一统的路线,感受着奔腾浩荡的国家统一大潮;当你置身曲折迂回的黄河险峻峡谷,领略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经过历次大碰撞、大交流;当你途经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为看到雄浑苍莽的黄土地披上绿色新妆而由衷点赞;当你在西安、洛阳、开封等黄河古都,穿越千年风云,回望雄汉盛唐的历史辉煌;当你来到小浪底水库,为撼人心魄的调水调沙交响而惊叹,当你驻足华北平原千里悬河,目睹两岸沃野一改千年怒颜,呈现出大河安澜的宁静气象;当你来到黄河三角洲目睹河口生态复苏的盎然景色,极目黄蓝交汇的浩瀚气势时??毫无疑问,你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充满了无限的向望和期待。
诚然,面对绵延万里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繁盛似锦的大河文化遗产,人们很难一下走完黄河全程,一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之全貌。不过,我们可以在黄河文化博物场馆,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通过参观陈列展览、观看影像视频,感受黄河自然之壮美、黄河文化之深邃、黄河精神之坚韧。
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催动下,不久还有更多阐释黄河文化、反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图书问世,它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写作手法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鲜活生动的故事,讲述千万年来黄河与中华民族、黄河与中国人民休戚与共的壮阔历程。
你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的讲述,感悟黄河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思考治河与治国密切交织等重大社会命题。你还可以足不出户,通过新媒体技术,与朋友们畅聊学习黄河文化的感想,倾叙民族情怀和新时代价值观念。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集国家与民族、历史与现实、文化与旅游、生活与休闲、知识与情感、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她将着眼全球视野,站位中国高度,突出黄河特色,统筹实施一批重要标志性黄河文化工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学术社团等研究资源,设立黄河文化重大研究课题,结合黄河文化、黄河精神、黄河生态、水利工程、文物考古、文献古籍等交叉学科研究,梳理黄河文化发展脉络, 挖掘沿黄河各地的区域特色文化,构建黄河文化思想体系、学术体系,致力推出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还将通过设立传统纪念日、举办专家讲座、创办主题文艺演出、走进中小学校等形式,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如同携川纳流、奔流不息的黄河,永无止境、辐射八方。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使奔流不息的黄河所创造和滋养出的黄河文化,塑造的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和谐共生的胸怀与智慧,传播到每个中国人,成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的永恒教本和心灵导师。
可以想象,当我们沉浸在大河上下壮美旖旎的风光,沐浴着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浸润陶冶,一种新时代激流勇进的壮志豪情奔涌而生,这是一种何等坚定的文化情怀,何等高尚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