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蒲乃达:砺沙澄水的“清廉愚公”

【字体:      】     打印      2025-09-22 15:51      来源: 黄河网  


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裹挟着黄土高原泥沙的黄河水在大坝的拦截下,成就一库碧波。这大坝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筑就,更是一代代刘家峡水电人以热血与信仰筑起的“精神堤坝”。蒲乃达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从清华园来到刘家峡水电厂,以清正廉洁为尺,以治理黄河泥沙为责,在水电岗位诠释了“当代愚公”精神的内涵。

逐沙护安澜:以“愚公志”破治沙难题

1969年,北京勘测设计院撤销,此时蒲乃达面临三个选择:京郊永定河、天府映秀湾、皖浙新安江,但他还是动员正在读书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和爱人一起离开繁华京都,来到当时荒凉冷峻的刘家峡,进入刘家峡水电厂工作。

“甘肃是生我育我的家乡,建设家乡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来到刘家峡水电站的蒲乃达,为了全面掌握电站情况,成了黄河岸边的“苦行僧”:在大风之夜蜷宿山神庙,用石头顶门抵御寒风;辗转找到早期水电站人员,核实旧资料来源;推着自行车在结冰河面上勘测,跌入冰窟,险些丧命……

实地测量

有西方学者曾断言:人不可能征服黄河。倘若刘家峡水电站重电轻水不管沙,那么不到七八年时间,黄河泥沙将对其发电、防洪防凌造成严重影响。蒲乃达偏偏不信这个邪,势要找出治理泥沙的方法。

1972年汛期的一天,守在大坝前观测的蒲乃达忽然发现,大坝底孔中冒出一股非常混浊的水,而水库表面仍旧清波粼粼,明澈如镜。他沿着河道向上游寻去,直到洮河汇进黄河的入水口,才确认为洮河上游洪水进入刘家峡水库,混浊的激流趁着坡势和冲力斜潜下行,却不与库内清水相融合,这正是“异重流”现象!蒲乃达激动地说:若能在“异重流”抵坝时开启底孔闸门,这条汹涌的黄色泥沙带就可以冲出大坝,直接排离水库,缓减坝前泥沙的淤积速度。

捕捉“异重流”

自此以后,每当汛期来临时,蒲乃达就带着水工小组,驾着2只小船冲入水流,追寻“异重流”的走向。他们不顾船身剧烈摇摆,常常几天几夜不上岸,饿了就捞洪水里泡烂的果瓜充饥。蒲乃达的胃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时常发作,他也只是咬牙坚持,从不麻烦别人。功夫不负苦心人,蒲乃达与同事们在“异重流排沙”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先后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成果奖、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

基于“异重流排沙”技术,一代代刘家峡水电人秉承着“一切以国家建设为重”的无私奉献精神,沿着电站建设的红色廉政足迹,延续着红色廉政故事,书写着开拓创新篇章。2006年,刘家峡洮河口排沙洞工程开工建设,在距坝前1.5公里的洮河口,自水面下穿70米,开凿排沙洞,通过“穿黄排沙”方式直接将泥沙排出,刘家峡水电站成为全世界多泥沙河流治理的“中国样板”。从1974年到2024年的50年间,“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应用使得黄河上游排出淤沙2.15亿多吨,保障了刘家峡水电站的安全。

一把尺子守初心:以“廉洁秤”定人生准则

在蒲乃达的孙子蒲强家中,珍藏着一件特殊遗物——一把泛着岁月光泽的计算尺。这把尺子不仅是蒲乃达测算水沙数据的工具,更是他一生廉洁奉公的“精神标尺”。

“爷爷常说,做人就要像尺子一样,心中要有一把自己的尺,搞工程差一毫一厘都可能酿大祸,人生亦如此。”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蒲乃达对每一组数据都格外较真,坚持用这把计算尺反复校核每一组数据,哪怕加班到深夜,也绝不允许“大概”“差不多”。这种对技术的严谨,延伸到他对职业操守的坚守:面对工程领域的诱惑,他始终两袖清风,从未利用职务之便谋过一丝私利。

对家人,蒲乃达的“苛刻”近乎“不近人情”。儿子蒲良进入刘家峡水电厂工作,他要求孩子必须从基础学起、从基层干起,不准搞特殊;孙子蒲强毕业后进了电厂,他“逼”着选最苦的机械分场水轮机班,“水电人要先耐住苦,才能守住责!”而这把陪伴蒲乃达测量无数次的计算尺,也成了家风传承的信物——蒲强把它放在案头,以爷爷的“尺子”作为自己人生的标准。

这把计算尺的刻度,早已超越技术参数的意义,它见证了蒲乃达在特殊年代里以廉洁为基的干部作风,如今更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脉相承,成为蒲家人乃至刘家峡水电人心中规矩立身、廉洁做事的象征。

一脉相传续薪火:以“传帮带”育治黄传人

“不仅要守护好电站,更要留下治黄的人。”作为全国“异重流排沙”领域的领军者,蒲乃达从未把技术藏私,而是以手把手教、肩并肩带的方式,将复杂的水沙运动规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践指南,为刘家峡水电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水文尖兵。

严谨计算

对年轻职工,蒲乃达是严师也是良友。平日里和蔼可亲,但在业务上却容不得一点儿掺假。据水沙班的老师傅回忆,他常组织实操演练,对成绩不好的人会严厉批评,但批评后又会陪着加班补课,直到所有人都熟练掌握。“蒲老常说,我们手里的技术,连着黄河安澜、百姓安危,半点都不能马虎。”

如今,他带出来的徒弟,大多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他们秉承蒲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机组检修、防汛保供等关键任务中挑大梁、担重任。每当遇到技术难题,他们总会想起蒲老手把手教学的身影;每当取得突破时,他们更不忘蒲老“技术为民”的谆谆教导。这份匠心传承,正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守护着万里黄河的岁岁安澜,也铸就了刘家峡水电人代代相传的精神丰碑。

回顾蒲乃达的一生,他以“不服输”的劲头攻克技术难关,用“不谋私”的初心守住廉洁底线,凭“不藏私”的胸怀传承治黄薪火。那把计算尺丈量的,不仅是水沙数据,更是一名水电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人生信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电人,以清正为舟、以创新为桨,在守护黄河安澜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作者: 王云 姚璐    责编: 徐倩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