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

【字体:      】     打印      2025-11-26 18:19      来源: 黄河网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黄河治理历来是治国兴邦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黄河治理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黄河流域走上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然而,由于黄河生态本底差,水资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弱,沿黄各省(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为突出,综合表现在: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是洪水,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

(一)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输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由此引起下游河道淤积摆动、“地上悬河”形势严峻。历史上,黄河洪水灾害频繁,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治黄以来,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得到极大地提升,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在当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情况下,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根据有关分析,2021年郑州“7·20”暴雨,如果暴雨中心西移110~200千米进入黄河流域,即便现有水库调节运用,也将接近下游堤防设防流量。黄河下游决溢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一旦堤防决口,直接威胁黄淮海膏腴之地发展安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尚有1.8万平方千米无工程控制区,百年一遇洪峰流量将达12000立方米每秒,预见期短、洪峰高、威胁大。

(二)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的最大矛盾

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区占流域面积的40%。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73立方米,为全国平均的23%。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载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14%的经济总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流域用水量持续增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近几年尽管黄河来水偏丰,但由于缺少盛水的“盆”和连通的水网,无法实现更高效率的时空调节。

(三)生态环境脆弱是流域最大的问题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流域内生态脆弱区分布广、类型多,上游的高原冰川、草原草甸和三江源、祁连山,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极易发生退化,恢复难度极大且过程缓慢。特别是中游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为46.5万平方千米,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方千米8000吨的极强度水蚀面积8.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侵蚀模数大于每年每平方千米15000吨的剧烈水蚀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

目前来看,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洪水依然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制约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使生态用水保障难度极大。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对于提升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至关重要。

二、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策方案

(一)保障黄河流域长治久安

1. 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上拦”工程。高标准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深化黑山峡河段开发治理工程可研论证,开展山西、陕西两省界河碛口和禹门口、河南桃花峪等工程前期论证,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控制能力。开展内蒙古十大孔兑治理,论证开展山西汾河下庄水库、陕西延河龙安水库等建设。全面排查流域内大中小型病险水库(水闸),开展甘肃巴家咀水库、宁夏苋麻河水库、内蒙古挡阳桥水库、山西汾河水库、陕西王瑶水库、河南蟒河口水库等除险加固。

“下排”工程。全面提升干支流河道堤防及河道治理。加快推进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实施青海段、甘肃段二期治理和宁夏段、内蒙古段三期治理,开展堤防全面达标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等综合治理工程,确保黄河干流重要堤防全部达标。实施禹潼河段和潼三河段塌岸与塌滩治理,推进大北干流河道治理,加强岸线保护与管控。推进下游标准化堤防现代化提升,实施下游险工和控导工程改建加固,完善工程布局。继续加强现行清水沟流路治理,实施刁口河流路综合治理,完善提升黄河三角洲防洪防潮排涝体系。开展重要支流防洪治理工程。编制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推进面积在200平方千米以下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山洪沟道治理。

“两岸分滞”工程。积极推进东平湖综合整治,完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措施。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北金堤滞洪区运用方案。在开封、兰考、原阳、长垣、濮阳、东明等宽河段,推进滩区综合提升治理,有序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推进内蒙古段黄河滩区居民外迁,逐步将居民全部搬迁到大堤外背河侧。

2. 构建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体系

加快建设雨水沙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形成贯通“云雨水”、覆盖“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监测预报链条,实现延长洪水预见期与提高洪水预报精准度的有效统一。

加强黄土高原产输沙规律研究、智能算法在泥沙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提升泥沙预报水平。加密凌情监测站点,提高冰期水文自动化在线化监测水平,构建凌情智能预报模型,提高凌情预报精度和预见期。建设流域防洪工程安全监控系统、视频级联集控系统、卫星遥感影像汇集系统、工情险情灾情分析服务平台。

3. 完善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

建构单元最小、全面覆盖、严密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坚持统一领导、协调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河务协同,按照管理或调度权限,逐项明确防御责任。制定和优化水库淹没区和蓄滞洪保留区的防洪管理政策,确保洪水调蓄和滞洪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强化河道清障。

建构科学专业、支撑有力、反应迅速的决策支持体系。以构建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孪生黄河决策支持场为重点,构建黄河多维时空数据底板,实现与数字孪生黄河同步更新。构建自优化、自学习的知识平台,研发不同时空尺度的洪水泥沙预报调度模型,形成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决策支持系统。加强通信传输、网络安全和计算存储保障能力。

建构权威统一、运转高效、分级负责的调度指挥机制。建立健全各层级水利部门会商研判、作出决策、指令发布、指令执行及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重大洪涝灾害事件调度指挥机制,完善水沙统一调度机制和险情处置机制,预筹超标准洪水应对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加强机动抢险保障能力和防汛物资储备建设,建立流域防洪抢险救援协调联动机制。

(二)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1. 坚持刚性约束,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留足河道内生态用水,制定黄河干流及重要支流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积极推动再生水、矿井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统一配置。坚持生态优先,大稳定、小调整,优化细化“八七”分水方案;合理配置本地区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等,禁止挤占基本生态用水和农田灌溉合理用水。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核查取水工程或设施,严厉打击违法取用水行为;加快水资源监控设施建设,完善取用水动态监测网络,健全取用水和生态流量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取用水监督考核。

2. 优化水资源时空调配

以黄河干流已建和规划的水利枢纽为骨架,加快建设流域水网,提高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等,构建黄河水网之“纲”;深化区域供水工程前期论证,加快区域供水工程配套工程建设,完善黄河水网之“目”;充分发挥小浪底等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提高枯水年份供水保障程度,持续推进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构建黄河水网之“结”。加快推进陇东、宁东等能源基地矿井水综合利用;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分质用水;鼓励山东沿海地区的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更多利用海水。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提升偏远山区、牧区供水保障水平。

(三)保障黄河流域水生态安全

1. 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修复和系统治理

在黄河源区、子午岭—六盘山林区、祁连山、吕梁山、秦岭北麓、贺兰山东麓以及湟水、洮河、祖厉河、渭河等重点支流的源头区,以禁牧封育等措施为主,强化自然修复。以三江源、若尔盖、甘南、祁连山、秦岭、六盘山等为主的水源涵养区实施自然恢复和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对扎陵湖、鄂陵湖、约古宗列曲、玛多河湖泊群等河湖保护力度。在三江源、祁连山实施雪山冰川保护,对重要雪山冰川变化实施动态监测。

2. 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

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植物、耕作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遵循黄土高原植被带分布规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做好植被保护和修复。在内蒙古高原南部、宁夏中部、贺兰山东麓、黄土高原土地沙化区等水蚀风蚀交错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大面积实施封禁治理和管护,保护现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构建流域和省(区)协同的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体系,强化淤地坝安全运行监管;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持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管。

3. 加强河口区生态保护修复

统筹黄河下游防洪防凌、河口湿地补水以及海岸蚀退等要求,优化入海流路体系布局,合理确定黄河口保护治理涉水空间格局。以自然保护为重点开展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田还滩,适度增加自然湿地面积,保护和提升河口生态功能。强化黄河骨干水库统一调度,保障入海水量。实施清水沟、刁口河流路等生态补水工程。

(四)保障黄河流域高水平治理管理

1.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

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对流域规划与管控、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沙调控与防洪安全、污染防治、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作出全面系统制度安排,形成了保护母亲河的“硬约束”。要加强黄河保护法宣传贯彻,统筹推动相关领域配套法规制度的制定、修订,逐步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要切实推进良法善治,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完善用水效率评估体系,完善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研究制定河源及河口生态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地下水管理、生态流量保障等制度。

2. 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四个统一”

坚持流域系统观念,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在全流域防洪、监测、调度、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充分发挥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平台作用,推进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构建与现代流域管理体制相适应、体现黄河特点的现代化流域水治理体系,提升流域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黄河。


作者: 谢遵党 刘柏君    责编: 范江涛 欧阳新华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