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科学技术普及法》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该法公布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
修订后的《科普法》,其特色亮点如下。
一是修订后的《科普法》,共计5505字,经比对,比原来的2685字,新增2820字,翻了一番多;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章、15条;其他新增11条分别是总则新增4条、组织管理新增2条、保障措施新增3条、法律责任新增2条。
二是总则作为《科普法》的总纲,确立了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充分体现新时代科普理念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科普工作全过程;由原来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变化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三是设立全国科普月。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是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有助于激发科普组织和个人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科普工作,推动科普事业的多元化发展。
五是由原来的“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新增2字“接触”,变化为“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六是由原来的仅一个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新增2个制度,分别是“国家完善科普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和“国家健全科普人员评价、激励机制,鼓励相关单位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
七是《科普法》多处提及学校,从第三章至第六章均有关于学校的要求、规范与促进措施,横跨四个章节,使学校与校园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青少年发育与成长的关键时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被确立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科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八是针对科普对象,坚持“三个抓”原则:一是抓短板,特别关注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科普工作;二是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科学兴趣,以及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的科普知识信息获取;三是抓住“关键少数”,发挥引领作用,特别是科技人员和教师应当发挥优势,带头开展科普。
九是“科普工作”和“科普活动”,整个法律条文中出现的频率最多,分别出现29次和18次,体现出《科普法》的核心是要各级部门组织做好科普工作,在协会、学会、群团组织、学校、科技研发机构、企业,以及场馆基地等开展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