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黄河文化宣传的创新路径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下半程,如何强化创新意识,用好用活行业新媒体矩阵,在保证有“量”的基础上,实现“质”的突破,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占据战略主动,为“讲好黄河故事”赢得发展先机,是亟需关注的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特征与趋势分析
融媒体是指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将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了全媒体传播矩阵。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互动性显著增强,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种种特点要求必须适应新变化,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二、黄河文化宣传融媒体现状
近年来,黄河文化宣传部门进一步推进新媒体建设与应用,统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文化传播矩阵,形成平台多、传播快、覆盖广、氛围浓、效果实的宣传格局,部分新媒体账号影响力明显提升——“黄河网”微信公众号一直保持在全国水利系统政务新媒体矩阵传播力排行榜TOP10之内,屡次进入前三。2022年7月,为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开通长期微信白名单。2024年5月,黄河网以“融合号”的形式入驻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共同策划制作产品,实现资源在各传播端口互相引流、扩大传播。截至目前,融合号累计阅读量近9000万。黄河融媒矩阵在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实现了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新阶段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融媒体背景下黄河文化宣传问题分析
(一)传播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
行业新媒体并不同于一般新媒体,定位明晰、受众精准、内容垂直、聚焦深度的特点决定了它注定“小众”。长期以来,黄河文化宣传部门偏重于资讯类推送,对其他题材的文化内容挖掘尚不够充分。传播形式多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主,VR/AR、互动体验等新媒体形式的运用较少。
(二)不同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黄河文化宣传部门新媒体已形成了“矩阵”,虽然宣传“有量”,壮大了声势,但是不同平台推送内容同质化严重,忽略了平台本身的优势和特色,削减了在不同平台推送信息的意义。
(三)互动性与参与度低
以各媒体单位微信公众号为例,受人员及技术所限,目前,除日常运营人员对重要留言进行人工管理、回复外,仅设置了关注回复及关键词自动回复等,维持基本互动;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及时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反馈,难以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和优化。
(四)人才与资源欠缺
全媒体人才培养需要时间、资金等投入。目前,新媒体从业人员均是兼职,忙于日常工作,缺少专业培训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去”机会少,闭门造车,难以突破。各单位各自为战,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因无相应大型存储设备,分散在个人手中,多数已经遗失。
四、融媒体时代黄河文化宣传创新策略
(一)内容为王,锻造品牌之力
一是突出重大主题策划。以公众关切为着力点,运用新媒体思路和技术对宣传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延伸增值,持续探索应用可视化新闻、手绘动漫、SVG动画等,为新媒体语境下的多元化表达开辟新路。二是推进治河文化科普。针对热点问题,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公众“解疑释惑”,在准确权威的基础上,增添互动性、趣味性,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同时矫正社会视听,为黄河保护治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创新演绎黄河文化。改进表达方式方法,在文创IP产品研发方面持续发力,尝试设计打造专属黄河人的黄河形象;设计推出融合节日习俗与黄河元素的电子文创产品,让中国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增加用户尤其年轻用户对黄河新媒体的黏性。
(二)多元合作,携手共航
以“媒体+”为突破点,形成传播合力。与水利部、文化和旅游部等相关政府机构共同策划黄河文化宣传活动,利用机构资源和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借船出海”,在内容运营上“扩图强链”,与主流媒体、地方媒体及行业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可通过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共享内容资源、互推宣传等方式扩大黄河宣传声量。与流域文旅企业合作,联名开发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等,通过旅游体验的方式传播黄河文化。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黄河文化学术研究、项目合作、智库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三)量身定制,差异化运营
同样的内容,应根据平台的不同采取差异化运营策略,避免同质化。比如,在微博第一时间推送重大新闻,可利用微博“短平快”的特色和的无限裂变传播,用重大新闻本身的价值第一时间引起读者注意。在微信公众号进行深度报道,并用美化模板、SVG动画等对原始素材进行二次加工,努力避免语言生硬、形式刻板的模式套路,使之更符合传播规律和受众的阅读趣味。综合考虑抖音“播放量(完播率)>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的反馈指标,可在视频制作上建议掌握节奏,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同时,想办法让观众把视频看完;在微信视频号视频播可推送制作精良的纪录片、宣传片等。
(四)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全媒传播
在媒体融合的新业态下,可组建“中台”部门发挥关键的作用。“中台”部门应成为资源调度的中心,统一管理和分配资金、人力、技术、数据等关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团队的协同作业,确保任务高效传达和执行。通过“中台”进行宣传资源的分发、辅助策划和下达任务等,确保在热点出现时能迅速集结资源,及时分配,确保产出高质量实时内容。
新媒体创新产品的制作开发离不开原始资料的加持。目前,各媒体单位均积累了大量原始数据,应配置相应的图片、视频工作站和大型存储设备,形成统一资料库,对文字、图片、影像数据进行整合,便于保存与及时调取。
五、实施保障与建议
(一)畅通渠道,激发活力
理顺效果评价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评奖机会较少,从业人员职称晋升存在困难。建议打通政务新媒体评奖及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完善激励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新媒体策划制作运营留住人、培养人。同时增加新媒体建设预算,打通资金投入渠道,保证财力支持、使其走上良性轨道。
(二)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人才是事业发展基础。可采取引进人才、定期培训和调研交流等方式,提升人才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打造一支具有治黄新闻宣传稿件采编、新媒体策划制作运营、电视节目主持、电视网络专题片策划、电影三维特效后期制作、品牌风格设计等工作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全媒体创意团队。
(三)技术赋能,力求突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已明确指出,只有推动系统性变革,加快适应新技术新应用,主流媒体才能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目前,众多媒体已探索实现智能化创作,AI的大模型使用是必然趋势。必须紧跟步伐、转变观念,加大培训力度,鼓励自学提升,在工作中推广新软件的应用,不仅要用新技术落地一个新媒体产品,更要努力做到策划适合不同媒体形态的创意产品,力求实现突破、突围。
六、结论与展望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技术如何更新,用户对媒体的忠诚度,依然围绕内容生产、价值导向、审美趣味等。所以,遵从媒体的发展规律,坚持“内容为王”、兼顾形式、力求融合,同时注重运营、讲究策略、强化保障,才能发挥媒体最大功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环境的持续变化,黄河文化宣传工作者应持续着力打造优质内容、加强精品生产,提升媒体核心竞争力,为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