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 别总拿价格说事儿
节水 别总拿价格说事儿

今年以来,乌鲁木齐、济南、张家口、衡水、廊坊、信阳等多个城市,均开始实行阶梯水价。全国水价上涨已成趋势,甚至成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代名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水短缺现象日益严峻。而水污染、水土流失和粗放式用水,更是推波助澜地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长江、黄河、珠江等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28.3%。为此,水利部提出了“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的治水思路,而节水首当其冲成为第一要务。
节水内容丰富,节水的方式也很多。但一些地区一说节水,就算成本、说价格、提水价,而对于农业的大水漫灌和工业的粗放式用水却视而不见,对于大量污水胡乱排放却充耳不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象,仔细梳理发现,与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不无关系。
目前,我国水资源利用大头仍是农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大水漫灌和渠道跑冒滴漏现象较多,但高效农业节水投资巨大,农民投不起,地方政府“不上眼”。企业治污减排、关停转产,则会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和执政者的业绩。所以,提高水价,便成为一些地方“冠冕堂皇”地推进节水的首选。
当然,笔者不否认经济杠杆在节水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杠杆是有限度的,到了极限便无力可发。所以,要加大节水、促进资源节约,必须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和投机取巧式的做法,要脚踏实地、立足全局,从长远出发;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善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日前,国务院发布的被称为“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就是针对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采取的重要举措。
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地节水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抓小放大。对于农业节水,可以整合资金、捆绑项目,做大投资蛋糕,一块田地接一块田地、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一年接一年地持续干,只有这样,才有实现农业高效节水的希望。只有遏制污染、堵住源头,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才可能看到清清河水流。
节水,别总拿价格说事儿,这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更是拷问地方经济发展的取向问题,需要每一个执政者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