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治理莫入误区
河道生态治理莫入误区

我国大部分河道治理经历了从“被动防御,抵抗洪水”到“科学规划,依法治河”两个阶段。对天然河流的人工改造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无法估计的破坏。
目前,很多国家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做法进行了反思,逐步对遭受破坏的河流自然环境重新进行修复,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正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但是,很多国家在进行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太理想。
一是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大部分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沿线点源和面源的排入。河道生态治理设计时,有些设计往往只关注生态措施的应用,而对引起水质恶化的源头未采取措施。污染源治理与生态治理不同步,治标而不治本,采用再多的治理措施也达不到好的效果,水质仍会继续下降,水生动植物难以存活,生态系统无法在此环境下构建成功,强化净化措施的作用有限且费用较高,无法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目标。因此,在设计时应分析河道的主要污染来源,并对主要污染源采取截流纳管、就地处理、沟渠净化、湿地净化等措施,有效降低入河污染物量后再开展生态治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不重视河道的流通问题。“流水不腐”体现了流动水体的净化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但是,有些设计不重视河道的流通问题,仅仅对断头浜或者不流通的水体,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生态护岸、植物构建、强化净化等生态措施,以期达到水质改善的目标。这些措施可能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其稳定性不能保证,且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量较大,运行费用高。故设计时应积极探寻水体流动的方案,如水系沟通,利用涵管、新开挖沟渠等连通水系;水体循环,采用循环泵、搅拌机等改善水体流态,将水体循环流动起来;合理调度,利用外河水位差使水体流动,充分利用流水的自净能力及水质维持能力改善水质。
三是过度强调陆域景观设计。陆域景观能充分展现河道的治理效果,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而水生态系统位于水下,肉眼难以判别其完整和好坏,也无法判定水质改善程度。所以,有些设计过度强调陆域景观设计,将生态治理的资金大部分用于陆域景观的建设,将陆域绿化带设计得主题鲜明、美轮美奂,而忽视水下生态的构建,本末倒置,偏离了河道生态治理的总目标。我们要认识到陆域景观园林化和景观化并不意味着生态化,思想要从“注重景观”转变到“生态与景观并重”,加强陆域及水域生态理念的体现,特别是要发挥陆域绿化的生态拦截缓冲功能。
四是重点关注生态护岸的建设而忽视其他生境的构建。目前,从事河道生态治理的设计单位大部分是水利行业的,许多单位尚未配套生态专业方向,或者有从事生态设计的人员,但对河道生态治理内涵理解不够深刻。部分设计人员认为河道设置了生态型护岸就是进行了生态治理,配上植物治理后就是生态河道了,其他的均按照规划断面进行设计,忽视其他生境的构建。我们知道,河道生境包含平面形态、断面形式、护岸材料、河底生境等,这些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连续而多样的生境基底,为水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生态护岸只是河道生境构建的一部分,重视它的建设而忽视其他与之密切相关的生境的构建,达不到生境多样的目标,水生动植物生存仍会受到较大限制,制约了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构建。
五是生态护岸亲水型材料的选用与周边地块的功能定位不符。生态河道建设中,采用了许多新型建筑材料来替代传统的水泥和混凝土构建护岸或挡墙,在提高河道美观效果的同时,也增加了水陆系统的交互性,体现了新材料的生态亲和性。亲水性材料多种多样,主要有天然材料(木桩、柳枝、土坡等)、生态织物(生态袋、椰壳纤维毯等)、格宾网、土工合成材料(土工格栅、土工网等)、多孔性生态砌块等,这些材料外形及特征均不相同。有些设计在河道穿越农村段采用较为刚性的护岸材料,使河道看起来较为生硬,与周边地块景观不相容;而在城镇区域的护岸中使用柳枝等材料,虽然生态性较好,但是城镇人口密集,安全性相对较差。
因此,我们在选用护岸材料时,一定要先掌握河道周边的地块功能,选择与之能配套的护岸材料,才能凸显出河道的生态性。
六是不根据水体水质及生态现状随意配置水生植物。相邻河道的水质及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受入河污染源不同、河底地形各异及人类干扰等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些设计人员对于同一个地区内的河道,不管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不考虑其水质、水生态现状的差异和对现有植物的保留及保护,配置的水生植物基本是一致的,没有针对性地配置水生植物,无法体现河道生态治理的特点,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构建。
七是在生态治理中完全排斥使用硬质挡墙。传统河道治理中硬质挡墙的使用,阻隔了水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从生态角度讲弊端较大。但是,硬质挡墙结构安全性好、占地面积小,优势也很突出。河道生态治理是在确保防洪安全性的前提下实施生态措施的,防洪是河道的基本功能,护岸结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河道生态治理中如遇到河道窄、过流量大的河段,为了确保河岸安全,无须完全排斥硬质材料,可适当使用硬质挡墙或硬质材料与生态材料组合而成的挡墙结构。同时在局部河段设置生态补偿区,适当放宽河道,采用亲水性好的生态型材料建设护岸,使该段河道的水陆物质能量交换集中在该区内予以补偿。
总之,工程设计中我们要尽量避免犯以上错误,营造出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相处的生态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