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进入陕西后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5市22个县(区),灌溉了关中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陕西64%的人口,支持着陕西65%的生产总值,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为多种因素影响,使得渭河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锐减,承载能力急剧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也制约着关中城市经济发展。
渭河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原因
(1)干旱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河流来水减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渭河流域干旱天气频繁增加,降雨减少,生态恶化,使得依靠降雨补给的渭河来水大为减少,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82.027亿立方米。
(2)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1949年,陕西省人口为1317万人。到2014年,仅关中地区人口就达2225多万人。同时,工业聚集,使关中地区成为陕西工业的核心地带。随着人口和企业的快速增加,渭河水资源消耗量显著增加,关中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由1949年的3350立方米下降到2014年的317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绝对人均缺水线500立方米,远远地超出了渭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3)水利工程的调蓄,影响破坏了渭河生态环境。渭河入陕后,在宝鸡市林家村处被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拦蓄,引水上源灌溉、发电,使得渭河宝鸡段流量很小。而为了改善市区环境,宝鸡市在高新段建设了金渭湖工程,对渭河水再次进行拦蓄,只在汛期泄流。到了中游,咸阳市又建设了咸阳湖,对渭河进行拦蓄。到了渭河下游渭南市,有交口抽渭管理局进行抽水灌溉。新中国成立后,渭河各支流上先后建起了段家峡、冯家山、石头河、羊毛湾、黑河、石堡川等大中型水库和泾惠渠、洛惠渠等大型引水灌溉工程,这些水利设施在减少洪涝灾害、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这些水库的拦蓄也使得汇入渭河的水量大大减少,渭河干流生态基流严重不足。
(4)水污染加剧了渭河水资源紧缺。渭河每年要接纳关中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在枯水季节,渭河里的水基本为关中各市排放的污水,渭河也被戏称为“关中的下水道”。虽然近几年关中各市加大了污水处理,但目前,沿渭主城区仍有约40万吨左右的城镇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放于渭河。根据宝鸡林家村至潼关吊桥河段的13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除林家村断面外,其余12个断面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及年均值都超过Ⅴ类水质,78%的河段属劣Ⅴ类水质,这对于渭河有限的水量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加剧了水资源紧缺。
提升渭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
(1)城市发展要量水而行。有关研究成果显示,渭河流域水资源保证率为50%、75%、95%时的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分别为34.10亿立方米、33.62亿立方米、31.42亿立方米,可利用率分别为49.3%、63.1%、86.9%。1995年以来,陕西渭河流域的经济持续发展,关中5个城市集中了陕西一多半人口,其中西安市人口已近千万,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下降。因此,必须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规划城市经济发展,进行产业布局。要调整城市产业发展结构,对高耗水产业进行淘汰、关闭或转移,以缩减大中城市的用水量。
(2)对渭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以弥补渭河水量不足。对渭河干支流蓄水工程和用水单位严格按照《渭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进行科学管理,促使蓄、拦、放科学调配,在保障城市用水的基础上,也要考虑渭河河道生态用水问题。特别是在枯水季节,要严格控制宝鸡峡等以提水发电为主的单位的引水生产,以确保渭河基本的生态基流。
(3)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要在关中5市大力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通过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排污水许可、价格杠杆和推广节水器具等多种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水资源承载能力。
(4)加快调水工程建设,增加渭河来水量。根据渭河当前水资源承载情况,必须加快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调水工程建设步伐,将其他流域的水量引入渭河,通过水量置换的方式,将目前过量用于工、农业的经济发展之水还于渭河,以增加渭河水量。
(5)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渭河水环境。水量与水质密不可分,只有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水量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质量要求,才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总的来讲,陕西省渭河右岸的南山支流密而短,水量较丰,水质较好,而渭河左岸的支流较少,但源远流长,含沙量大。渭河流域的水质除泥沙问题外,主要是水质污染问题,降低了渭河水的利用率和承载力。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水污染防治。除淘汰、关停污染企业外,应加大各城市间的水污染生态补偿标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一步推行到各县(区),以扩大政府防治水污染的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