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王浩:南水北调西线是战略性 多目标工程

王浩:南水北调西线是战略性 多目标工程

【字体:      】     打印      2013-09-26 08:17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就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如何看待西线工程的质疑声音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

早在1995年,他就开始担任原国家计委、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论证”项目规划组专家。他始终认为,南水北调是中国水情的必然选择,因此对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寄予了很大期望。但他也强调,必须谨慎推进跨流域调水,这样才能真正优化中国的水资源网络。

反对西线工程者并不反对调水

记者:目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王浩:从2009年起,西线工程的前期经费就一直没有拨付,直至现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12年,国家发改委拨付了一笔研究经费,用于研究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建成通水后,能否通过扩大供水规模增加黄河下游引黄区域目前的供水量,减少引黄水量,最终把置换出来的黄河水调配到中上游地区。

记者:对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有不少支持者和反对者,最近几年双方为影响决策都做了哪些事情

王浩: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人,不是反对调水,而是不同意提出的南水北调西线方案。

现在,有些人支持“小江调水”方案,即在三峡水库重庆开县小江段取水,利用三峡电力将长江水提升380米,送往城口,然后通过305千米的输水隧道、渡槽和长120余千米的天然河道,穿过秦巴山地。它在咸阳附近入渭河,最后进入黄河,经黄河小浪底水库调节后供水,也称为“三峡水库引江济渭济黄工程”方案。

“小江调水”需要把水提高近400米,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另外,它只能够解决渭河以下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黄河上游地区缺水和宁蒙河段悬河的问题无法解决。

还有部分人认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可以为黄河中下游增加几十亿立方米的水量,等量的水可以置换给上游各省使用。

黄河的问题在于“水少、沙多”,水沙交织在一起。若黄河上游头道拐断面不保证一定数量的下泄水量,黄河宁蒙河段泥沙淤积问题就难以解决。

从长江上游调水到黄河上游,不但可以解决黄河流域的缺水问题,还可以缓解黄河中下游泥沙淤积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的、多目标的工程。

记者:根据一些报道,不同的部委也支持不同的方案。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或群体真正影响了西线工程的决策 你如何看待这些对西线工程的态度

王浩:影响西线工程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水量调出区利益诉求。比如四川省认为,西线工程调水后将减少长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梯级电站的发电量和税收收入,如何补偿 也有生态保护团体反对,他们认为在长江源头生态脆弱区域实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

长期关注南水北调工程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声音,有些人认为现在黄河泥沙少了,河道内的冲沙水量也可以省一些,同时可以用南水北调东、中线的调水补给黄河下游,通过水量置换,增加黄河上中游地区的可用水量。

反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源头调水并不是一件坏事,能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潜在的风险和影响,以便在规划论证阶段就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要加快西线前期研究

记者:你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景有何展望

王浩:我的意见是,要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问题和泥沙淤积河道萎缩问题,必须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西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

记者:西线工程建设周期、投入等方面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王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宜采取分两期实施。一期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前两期工程合并,从雅砻江、大渡河的干支流上7个水源点调水80亿立方米;二期从金沙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80亿立方米。

至于建设周期,我认为会比原来预计的10年左右要快,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水利工程造价年年上涨,主要是因为移民搬迁、占地补偿标准提高了,政策性因素占的比例较大,工程本身的投入上涨倒不是很多,投资控制不是大问题。西线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人口稀少,原有基础设施薄弱,淹没占地和移民搬迁补偿要比中线工程少得多,但主要工程都在生态脆弱区,应加强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

记者:你认为西线工程技术方面的难点是什么

王浩:10年前还算有难点,现在都算不上什么难点了。

西线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岩爆、涌沙、高地震烈度、活断层、深埋隧洞、高低应力、高原缺氧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在我国的大型水利、交通等工程中都遇到过,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工程经验和较好的解决方案。如在锦屏水电站一级、穿越秦岭的公路和铁路隧洞上面的山体高达2000多米,青藏铁路建设为高原缺氧地区的大型施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记者:对于上游调水的方案,如果真的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生活可能会耗费更多的用水,如何确保有足够的水量来输送黄河河道的泥沙

王浩:在水量分配、用水总量控制方面,黄河流域做得最好。自《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实施以来,沿黄各省市引黄水量基本都按每年制订黄委的分配方案执行。

另外,我国水资源“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已经分配到各省、地市,从需求方面已经约束了用水;且水利部正在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系统建设,从国家到流域、到省、到地市层层监控,哪个部门用了水、用了多少一目了然。

目前,一些部门、团体、学者对西线工程的必要性和意义还缺乏认识。我用几组数据来简单说明一下:一是黄河流域的降水、特别是径流量减少显著,2001至2010年与1956至2000年相比,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不足1%,但水资源总量减少15.8%,天然径流量减少17.9%,利津站实测径流量则减少一半以上;二是黄河流域缺水66亿立方米,上中游6省(区)的缺水量占89.2%;三是根据最新的能源基地规划,预计到2030年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缺口将高达128.5亿立方米,且仍有92.8%的缺水量分布在上中游6省(区),枯水年缺水形势将更为严峻,更难以满足黄河河道内的生态环境用水需求。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成后,先给能源基地供水,主要的地区和城市有甘肃的庆阳、平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陕西的延安、榆林,等等。然后,再用于输沙,把宁蒙河段、下游河道刷深,再配上黄河全流域的水库群联合调度,共同保持黄河的长治久安。

记者:对于一个投资巨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而言,它的决策过程和主要影响决策的因素是什么

王浩: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决策过程,首先调入区各级政府根据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筛选调水水源地和线路,提出调水的设想。其次,水利部门勘察调水线路,估算投资和效益,如果必要且可行,提出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再对提出的规划进行论证、环评等;列入规划后,进入项目立项建议书阶段;然后进入项目可研阶段,最后进入设计施工阶段。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一般得花费近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最终得到批准,从开工建设到通水运行,少则5年,多则一二十年。

每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都要力求做到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对于跨流域调水,我提出了经济准则、生态准则、工程准则、环境准则、社会准则等5大准则,这不是凭空想象的,都得过关才行。这是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是影响跨流域调水项目决策的主要因素。

作者: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