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 WWW.YRCC.GOV.CN

无障碍阅读

环境变化下黄河水循环过程研究有待加强

环境变化下黄河水循环过程研究有待加强

【字体:      】     打印      2011-12-29 11:35      来源: 黄河网  

  通过60多年的人民治黄实践,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特别是在黄河本身自然、社会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以及国家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的情况下,黄河尚有许多科学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对水利改革发展、对黄河治理开发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笔者根据多年的黄河科研工作实践,结合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改革发展的要求,对下一步的黄河科研工作,尤其是水资源管理研究方面,提以下5点建议。

  第一,加强环境变化下黄河水循环过程研究。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河水循环过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水循环过程的演变从根本上制约着水沙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化学过程的变化,是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维系的前提和基础。近十几年来,黄河水循环过程的变化已经导致黄河出现许多新问题,因此,科学识别黄河水循环的演变机制,并将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定量表达,评价其综合效应,是黄河科研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的基本需求。

  第二,加强黄河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研究。水量和水质是水资源的二重属性,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应统一考虑,通过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模型,对黄河水量和水质进行联合调控,实现黄河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达到黄河流域纳污总量控制指标。

  第三,加强黄河水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建设。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规范化程度较低、制度建设滞后、管理队伍薄弱、管理经费不足、专业人员较少、管理人员专业知识跟不上需要、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与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因此,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的迫切需要。

  第四,加强数据监测能力建设,形成数据共享机制。黄河流域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文、气象等监测体系,但离实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目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完善黄河水沙、气象、生态等监测资料是黄河管理和黄河科研的基础,应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监测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实现数据的共享。

  第五,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团队,加强人才培养。稳定的研究团队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黄委现有的科研力量比较分散,稳定的研究团队缺乏,建议在黄委现有首席专家队伍的基础上,真正从机制上理顺黄委各科研单位的关系,打破各单位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各单位优势力量,建立以首席专家为领头的研究团队,实现黄河科研的跨越式发展。

  我作为一名从事黄河水资源、水生态研究的科研人员,应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为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薄力。

  一是强化项目立项,夯实重大项目战略储备。全力做好“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及国家水专项的立项工作;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向项目和黑河重大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做好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申报;根据国家对蒙陕甘宁能源基地水资源问题的关切,做好相应重大项目的立项工作。根据全河工作会议确定的黄河急需研究的十大规律和关键技术,根据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的技术力量和研究方向,在黄河水沙变化情势、河道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供水区域及供水对象需水规律、跨流域调水关键技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生产力布局与水资源约束、河源区生态、河口三角洲生态、环境流量、跨流域调水生态问题及水权、水价、水市场等方面积极立项。

  二是做好重大项目攻关,提高科研核心竞争力。做好目前已承担的国家水专项、水利部公益行业科研专项、“973”项目、水资源费等项目的攻关,提高水资源科研核心竞争力,用3至5年时间,力求在水循环模拟、水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发展模型、生态水文耦合、水权水市场及“3S”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研究黄河基本规律、实现黄河关键性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水资源研究团队。围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基础研究和市场项目并行发展的思路,未来1至3年,培养水资源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及相应的团队,通过内部培训和引进,建立稳定的水资源研究团队。

  四是加大科研管理力度,提高成果质量。质量是科研和生产的生命。加强科技成果过程管理,加强创新方法和项目管理能力培训,落实最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成果质量。

  (作者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作者: 蒋晓辉    责编: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