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偏远水文站的发展出路何在
黄河流域偏远水文站的发展出路何在

水文站是观测和搜集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文、气象资料的基层水文机构。正是分布在流域内各个角落的一个个水文站,我们才能及时掌握流域内水情发展变化情况,在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占据主动地位,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然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迅速,许多偏远乡村外迁,致使有的偏远水文站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水文职工处于愈加离群索居的状况,发展陷入困境。
在发展问题上遭遇难题的偏远水文站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黄河流域高家川水文站。该站是黄河的一级支流秃尾河的把口站,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万镇乡高家川村,隶属于黄委榆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该站在1970年设立,1971年曾发生最大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1440千克每立方米的洪水,所控制的区域是形成黄河下游暴雨洪水的三大来源区之一,也是入黄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高家川水文站有三大“难”。
一是出入难。众所周知,现在的神木县是我国百强富县之一,但若要抵达神木地界上的高家川水文站,却非常难。榆林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局长苏念良介绍说,去高家川水文站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神木县起身,坐车途经高家堡镇、花石崖乡、万镇乡,再辗转15余千米的山路到达该站对面山上;一条是从陕西榆林市起身,途经佳县、通镇乡,再辗转25余千米到达站上。高家川水文站没有汽车,经停高家川的长途车又极少,所以站上的职工出行艰难。
今年6月中旬,笔者去了一趟高家川水文站,据苏念良说,我是来到高家川水文站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从佳县往站上走,一路要经过好几个交叉路口,都没有路牌指示。站在高高的黄土塬上远眺,目光所及之处杳无人烟,漫漫黄土高坡的沟壑间种着稀疏的枣树。天,蓝得很纯粹,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地,处处是黄土,很难看到一块石头。天地之间,只有嫩绿的枣树叶子透出些许生机。一路上,我们从柏油路上了石板路、黄土路、“搓板”路……,爬过超过45度的陡坡,最后竟没了车走的路。我们下车穿过一片枣林,走到山坡的边缘,就看到了山脚下静静流淌的秃尾河,河对面半山坡上有一排20世纪60年代建的7孔窑洞,就是高家川水文站的驻地。但要到站上,还得再走约两三千米的羊肠小道,下到河谷,趟过河,再爬上山坡才行。
二是交流难。水文站附近有两个村子,随着榆林地区煤矿资源大开发和神木经济大发展,许多村民迁到了交通便利的地方。对面山上高家川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是些老人和孩子,原本700多人的大村子现在不足100人。距水文站仅0.5千米的张家园村前几年还有300多人,现在全村只有两个人。人少了,造成村子发展停滞,输电、网络建设也跟不上。在高家川水文站,不仅用电难以保障、电脑上不了网,就连手机都没有信号。目前,该站的报汛方案,首选电话,电话不通时使用电台,电话、电台都不通时,只得爬到山上寻找手机信号或雇人将水情送往万镇,辗转报出。
三是发展难。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高家川水文站的发展远远滞后。原先每天一趟的班车停运,离站上最近的万镇乡仅有的一所小学因缺少生源即将停办,吃饭买菜的生活琐事成了困扰水文职工的难题。
在黄河流域,陷入发展困境的水文站还有不少,黄委水文局正通过分析这些水文站积累的资料系列,以及现有的水文监测方式方法,研究多种解决方案。包括简化水文监测方法;减少在站驻测的人员和时间;加大投入,改善居住环境;选择兼顾生活和测验的其他合适断面。
高家川水文站的发展将何去何从 以人为本,不以牺牲水文资料为代价,最大程度地解决偏远水文站点的各种困难,当是水文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