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赋能 支撑依法治河管河
——访黄委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于海泓
强化数字赋能 支撑依法治河管河——访黄委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于海泓

本站采访组
问:请谈谈信息中心在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中发挥的作用。
答:信息中心作为数字孪生黄河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落实者,自黄河保护法施行以来,紧紧围绕黄河保护治理主责主业,持续夯实数字孪生黄河基础,加快搭建数字孪生黄河平台,聚力提升数字孪生黄河效能,以信息化全力赋能黄河保护治理,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
问:请介绍一下近两年信息中心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效。
答:两年来,信息中心大力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强化信息化在依法治河管河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黄河保护治理效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水旱灾害防御方面,持续迭代升级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四预”系统,有效整合雨水情监测预报、水库调度方案预演、洪水演进及淹没分析、工程查险报险等功能,强化预报调度业务协同,在防洪防凌会商、调水调沙和防洪调度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资源管理方面,不断调整优化水资源管理与节约保护应用系统,完成流域范围6601个地表水一级取水口上图,实现对流域127个国家重点地表水水质站的动态掌握,为保障流域省(区)用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水行政执法与河湖管理方面,发挥遥感“天眼”优势,不断强化卫星影像采集分析能力,建设黄委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探索建设无人机自动基站,为高效、精准开展“清四乱”监测工作奠定基础。在2023年流域省(区)人造水景观排查工作中,第一时间开展遥感监测并提交疑似问题图斑1442个;在黄河流域河湖管理水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中,提交遥感解译疑似问题图斑552个,建立问题台账700余个;在2024年黄河流域(片)河湖库遥感监测图斑解译工作中,发现疑似问题7.2万个,为流域“四个统一”重点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不断优化视频管理平台,接入7300余路视频资源。建成水行政执法遥感应用系统、执法巡查监控系统和水事违法案件处置系统,实现“发现—跟踪—处理”全过程闭环管理,形成“天上查、地上跟、网上办”的信息化处理机制。
推动资源整合,夯实数据基础。基于黄河云研发黄河数据中心基础平台,聚焦算据、算力两大功能模块,实现委级基础数据的全面汇聚、高效治理。建设水库、堤防、水闸等9个主题数据仓库。依据“一数一源一路径”,实现基础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治理融合。精心打造黄河一张图,集成水利工程、监测站点、业务专题图层等1900万条数据,形成了统一的流域空间信息汇聚和服务平台。起草并印发《黄河一张图数据共享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搭建黄河一张图时空数据可视化平台,衔接水利一张图,初步形成流域统一的黄河一张图数据底板,为各类治黄业务系统高效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问:结合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信息中心下一步将如何支撑黄河保护法落实落细?
答:信息中心将锚定“构建全流域贯通、全领域覆盖、全链条联动的数字孪生黄河体系”目标,持续打造“信息采集、通信传输、数据管理、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全链条,服务“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应用赋能”全周期,支撑“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全业务,以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新成效助推黄河保护法深入贯彻落实。
信息采集方面,着力提升监测感知与数据采集能力,拓展卫星遥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开展遥感智能提取技术研究,扩展智能识别模型,丰富遥感智能提取要素。研发遥感智能解译提取平台,提升解译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升级黄委无人机应用管理平台,提升无人机工程巡检智能识别能力。优化视频管理平台,持续推进流域内视频资源整合接入,研发视频平台的智能识别模块。
通信传输方面,着力优化通信传输网络。研究5G通信新技术应用,解决黄河下游“最后一公里”的信息传输瓶颈问题。利用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安全监测与信息化项目开展4G LTE信号补盲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黄河下游信息传输能力。优化计算机骨干网络,推进驻郑单位无线网络覆盖,加强黄委核心网准入集中管理。
数据管理方面,着力加强数据资源管理。扩充计算、存储资源,开展算力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孪生多元算力融合的黄河云。推进“一数一源一路径”整合,推动形成全链条数据管理体系。构建黄委数据归集平台,促进多源数据共享使用。
系统开发方面,着力更新完善应用系统。夯实以黄河一张图为基础的流域数字孪生底板。持续完善提升“2+N”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升级完善流域防洪、流域水资源管理与节约保护两项业务应用,持续优化河防工程管理系统、河湖管理应用系统等N项业务应用。
运行维护方面,着力夯实运维保障基础。坚决扛牢运维责任,保障网络平稳安全运行,强化移动会商支撑,做好黄委机关的运维服务。持续推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河覆盖,坚决筑牢网络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