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
河南原阳县陡门乡周庄,这个依黄河而居的古老村庄由于历史原因发展不均衡,曾长期被列为河南省省级贫困村。2014年12月,原阳河务局积极响应原阳县委、县政府统筹部署,选派骨干力量组成周庄工作队,开始了对口帮扶工作。十多年来,周庄工作队如同黄河岸边的守望者,始终坚守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用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帮扶赞歌。
党建引领 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驻村干部是冲在前线的“先锋”,是连接党和群众的“纽带”,大家练就了“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硬功夫,以实际行动和责任担当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这是周庄工作队队长孟令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5年,工作队坚持“党建+帮扶”的创建模式,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工作队首先从规范党组织生活会切入,协助周庄党支部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创新开展党的主题党日活动。每月15日的党员学习日,工作队便邀请县委党校老师、农业技术专家前来授课,内容涵盖乡村振兴政策解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让学习真正“活起来”。
原阳河务局对年久失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按照“一室多用”的原则,将“两委”的活动场所同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等进行有机融合。工作队还创新设立了“党员示范岗”,将全村划分为5个责任区,由党员带头管理环境、调解矛盾,形成了“党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的生动局面。
十年淬炼,周庄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升,于2024年获评“原阳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司德胜、尹恒、王恩建3名工作队党员获得县级表彰,成为了振兴路上的“主心骨”。
民生为本 绘就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工作队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施了系列惠民工程。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工作队积极协调乡党委、政府和县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6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000米,解决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题;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实现了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的全天候照明。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针对周庄村农田灌溉困难的问题,工作队积极争取县政府高标准农田水利项目支持政策,清淤沟渠2000米,新建提灌站1座,保障了1250亩基本农田的灌溉需求。
在健康帮扶方面,工作队联合原阳县人民医院开展了3次大型义诊,累计服务2350余人次;定期组织体检,为全村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为脱贫户、低保户等困难群体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帮助20户家庭申请大病救助金,有效防止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在教育扶贫方面,建立“一对一”教育帮扶机制,为10名困难家庭学生争取15万元助学金;协调原阳县教育局为周庄小学更新课桌椅和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产业振兴 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工作队立足村情,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产业发展新道路。
在特色种植业发展上,工作队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富硒1号”,推广黄河水灌溉技术,带动25户农户种植优质水稻40亩。该品种水稻在科学管理下,亩产可达1100千克,较传统品种增产20%,亩均增收400元。村民陈奇算着账说:“多亏了工作队的指导帮助,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养殖业发展上,利用周庄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工作队协调县畜牧局专家提供技术培训,扶持20户养殖户开展特色养殖。养殖户郑广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建起了标准化羊舍,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只扩大到现在的50只,年收入超过2.3万元,大家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
2025年,电商服务点的建立让农产品得以“飞”向远方。3名村级电商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销售6万多元的优质大米、土鸡蛋、红薯粉条等农产品。村民徐明旺笑着说:“土特产通过手机就能卖上好价钱,手机成了‘致富宝’。”
此外,曹怀圆闲置的42亩坑塘资源也被工作队盘活,开始发展莲藕种植和渔业养殖,每年能够多赚36万元,小坑塘变成了“聚宝盆”,实现了良性循环。
文明乡风 凝聚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周庄工作队深知,乡村振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工作队牵头村“两委”制定了《周庄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针对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工作队推动成立红白理事会,规定婚丧嫁娶从简办理标准,一户人家按照新规能够节省2万多元。村民张社荣感慨万千:“不用打肿脸充胖子,省心又省钱。”
为弘扬传统美德,工作队每年组织开展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活动。2025年,共评选出11户“五星级文明户”,3户“好媳妇”,2户“好婆婆”,2户“好乡贤”,2户“好党员”,1户“学雷锋文明户”,1户“道德模范户”,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文化惠民方面,工作队帮扶修建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广场基础设施完备,配有音响和健身器材。傍晚的文化广场歌声阵阵,舞姿翩翩,成为了周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工作队还对周庄的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将老物件收进了原阳河务局的“记忆馆”,用2万余字口述历史,记下乡愁,让后辈不忘来时路。
守望初心 续写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十年帮扶,周庄旧貌换新颜。村容整洁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4800元增长到了2025年的13650元,增长了184%。村民勤劳致富的干劲足了,陈规陋习少了,文明新风拂面来。
原阳河务局局长梁东波在调研时动情地说:“十年来,我们的工作队员像守望者一样坚守在周庄,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黄河人的责任与担当。”周庄党支部书记曹彦银认为,帮扶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物质上的改变,更是授之以渔,教会了他们发展的思路和方法,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站在新的起点,周庄工作队队长孟令雁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发挥原阳河务局在防洪安全、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接续奋斗,确保帮扶工作‘帮’到关键处、‘扶’到心坎上。”
黄河奔赴向前,周庄的故事也在续写。原阳河务局和周庄人民将携手并肩,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勇毅前行,走出一条越来越宽、越来越亮的幸福之路。
(图片由原阳河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