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主站首页

政务之窗
走进黄委规划计划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水政信息人事信息公告公报
新闻资讯
黄河要闻局院信息基层动态水事纵览流域瞭望热点专题网上展厅媒体关注纪实特写
在线服务
服务指南表格下载许可决定在线申报水情水质引黄供水实用工具
互动平台
政务咨询投诉举报黄河访谈民意征集建议评论邮箱电话政策解读
黄河文化
文化传真文学天地艺术博览大河胜迹历史走廊民风民俗文体协会
黄河一览
黄河概况流域地图枢纽工程黄河记事黄河问答引黄灌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存盘 > 科技成果 > 2005-2006年度 > 正文

《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研究与编著

    责任编辑:裴亮 来源:

  一、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进行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非常必要。从1946年到200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黄河得到了大规模建设,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依靠这一工程体系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加上沿河军民与黄河职工的严密防守,创造了黄河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险恶局面得到彻底扭转。为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持续开展水土保持,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黄河存在的突出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确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理念,并开展了全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调水调沙、标准化堤防、小北干流放淤试验等一系列重大实践与探索,将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

  面对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黄河,几代治河工作者,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矢志不渝地研究探索黄河治理开发的方向与道路,不断深化和努力掌握对于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累了深刻而丰富的治河经验。人们逐渐认识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极具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等。这些在具体治河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关黄河问题的认识和经验,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史,既是一部除害兴利、造福华夏的历史,又是一部凝聚艰辛,铸就丰碑,培育黄河文化的历史。这一阶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面对21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唯物史观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和研究60年人民治河的重大实践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于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和治河职工以史为鉴、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民治理黄河60年来,有关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书籍读物虽然较多,但大多是站在专业角度和就某一局部问题进行研究叙述。而缺乏站在全局的高度,全面、真实而又客观地描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历史进程,方便广大人民群众和黄河职工阅读的著作。研究编著《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有利于当代治黄决策者以史为鉴,科学决策;有利于广大读者快速、系统了解黄河历史,获得黄河知识;有利于治黄科技人员创新思维,更加科学地辨析一系列治黄重大问题;作为一部弘扬黄河精神的历史著作,有利于激发治黄职工热爱黄河、贡献黄河的热情。

  进行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编著《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已经完全具备了条件。今年是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共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决定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集中力量开展人民治理黄河60年历史研究工作,编写出一部客观反映60年黄河治理开发曲折发展过程的历史书籍。 

  对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和本书的编写,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李国英同志高度重视,从提出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修改编写大纲,到逐字逐句的修改完善书稿内容,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和多方面的指导。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郭国顺同志具体分管这项工作,从全书谋篇布局到编写人员组织,每个环节都一一落实。

  鉴于本书的编写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了及时完成这项研究任务,采取了集中力量编写的方式,从委属单位和机关部门抽调11名同志组成写作组,邀请了6位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并且熟悉黄河情况的退休同志作为本书编写的顾问,分别指导各个章节的编写工作。并设有图片组和工作组,负责图片收集整理和编务工作,为本书的最终完成提供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研究路线及其主要过程

  在建立编写组织的同时,召集有关专家及时研究编制了本书的研究编著提纲。委领导非常重视提纲的编写,李国英主任亲自进行提纲修改,对本书提出了“厚远薄近、注重纪实”的编写原则。经过三易其稿,初步拟定了编写提纲,并根据提纲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具体分工。当代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路线及主要过程如下:

  第一,理清脉络,准确定位。为了正确领会编写提纲的要求,统一组织各章节研究编写人员进行学习研讨,统一思想认识和编著风格。大家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学习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年》、《我的治河实践》、《治理黄河思辨与践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天生一条黄河》、《一代河官王化云》等文献,并广泛吸取他们的写作经验与技巧。各章节编写研究人员与本章顾问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交流,准确领会此项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的,力求找准位置,准确把握主题,理清研究编写脉络。

  第二,广泛收集与查阅资料,悉心研究每个历史阶段黄河治理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特点,并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审视和分析。在广泛搜集、充分占有资料的同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考证,并对反映同一内容的不同资料进行鉴别、归纳、整合。尤其是对入史事件及其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筛选、界定,反复熟悉、研究资料。为了进一步了解史实,编撰人员采取走访当事人、查阅历史档案等多种方式调查研究,挖掘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史实准确,内容不遗不漏,以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编写。为了节省时间,保证进度,研究与编写同步进行。编撰人员在写作过程中主动与主编、顾问进行沟通、探讨,写一部分请顾问修改一部分,努力提高研究编写效率。5月15日左右,基本完成初稿。

  第四,反复修改,不断完善。6月8日,召开了初稿的研讨会议。对初稿的内容、结构等进行讨论修改。在总编、顾问的指导下,进行了资料融合,结构调整,并进一步理顺逻辑关系,提升了对史料研究运用的高度。7月21日,再次召开讨论会。专家们在仔细阅读全书初稿的基础上,对研究成果的结构、详略安排,内容交叉重复,史实表达准确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这些修改意见,又先后对全书进行了四次大的修改,全书从初稿的七十多万字提炼到三十六万字,形成了内容全面、取舍得当、表述准确、文风相对统一凝练的征求意见稿。

  第五,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力量修改。8月22日,《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征求意见稿)编写完成。随即向委领导、有关专家、委属单位、机关有关部门以及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发出了共计110份征求意见函并附征求意见稿。收到的反馈意见对书稿基本都持肯定态度,并具有建设性。进行归纳整理,主要有三类:一是要求增加或减少有关内容的,共268条;二是提出核实修改的,共193条;三是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等具体的修改,共991处。

  第六,书稿的最终审定和出版。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又进行了反复地修改。经委领导及各方面专家审定后,九月中旬送交出版社进行技术编审,十月中旬付梓出版。

  《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一书的编著,倾注了全体研究编写人员的心血。在短短的半年时间中,他们深入研究,勤奋笔耕,完成了需要两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编写过程中,大家坚持遵循学习、认识、提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研究写作过程,查阅了大量文献史料,走访了重大治河事件的有关当事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做到了既尊重历史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又注重背景的挖掘与分析;既注重史料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又注重文字的生动性与可读性,从而在深度与广度上保证了研究成果的质量。

  顾问组的同志虽然年事已高,但都诚恳耐心,认真负责,作风严谨。有的在住院期间还坚持审阅书稿,有的为了书稿中一句话、一个数字的准确性,反复帮助查找、核对,不厌其烦地接受咨询。每一次修订稿,都留下他们工整的修改手迹,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标识的认真清晰。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治河老专家都认真负责,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如原黄委副总工温存德仔细审阅了征求意见稿后,对书编稿主体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在原稿上详细地标写出了98条修改建议,大到有关史实的核定,小到字词的准确使用,无不体现了治黄老专家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原黄委副主任陈先德、专家张汝翼、张学信,河南省新闻出版局专家等都分别提交了系统的、可操作性较强的书面修改意见。

  三、研究成果的特色与创新

  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形成了《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这是一部系统反映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史著作,填补了黄河水利史研究的一项空白。这部著作以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成果为基础,是第一部系统、完整研究当代黄河水利史的著作,是一项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与以往研究和反映当代黄河水利实践的其它读物相比较,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创新性、领先性等特点。它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的创新

  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从一开始就明确了以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般说来,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历史研究领域一直倡导的,是历史研究所必须遵循的。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研究历史,则是一种指导思想上的创新。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理论,对于我们研究黄河水利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指导意义。例如,对于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人民治理黄河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外流域调水等,有力地支持了流域及其有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也发现了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就是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超出了黄河本身的承载能力,违背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复杂问题。另外,在黄河工程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黄河泥沙处理和利用,黄河洪水的控制、管理和利用等方面,都注意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

  这次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始终用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来分析研究当代黄河水利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来分析研究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实践。例如,在认识和分析黄河治理开发历程的时候,既注意了历史的本然,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又注意了历史的所以然,客观地揭示历史事件及其过程背后的深刻原因和规律性,努力把握尊重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和揭示规律、获得规律性认识的统一。对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一些比较复杂,争议较大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坚持正确对待,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例如三门峡工程,从开始建设就争议较大,因为是建国初期,又赶上了“崇拜苏联”和“大跃进”的年代,在设计、建设、运用、改建、评价等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写作组没有回避这些矛盾,而是全面搜集资料,尽量走访当事人,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较为系统地表述了观点和评价。

  (二)当代黄河水利史编著体例的创新。

  《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一书基本采用断代史的体例。与通史相比较,断代史是以历史时代为断限的史书,是中国史学中重要的编撰体例。《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是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历史的史书,在黄河水利史研究方面是首创。

  当代黄河水利史的编著又不拘泥于一般史书的体例,有所创新。例如,写重大治黄事件,都首先交代当时的背景,(战场敌我双方态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把事件与全局紧密联系,使读者从全局的高度清晰、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认识治理黄河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全局的影响。这在黄河水利史研究方面是首创。就历史时段的选择来说,选择了从1946至2006年人民治理黄河的全过程,系统完整地展现人民治理黄河的历史。其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补写了“文革”中的这段历史。进行历史研究,把截止时间选在当年,也是不多见的。它使得这一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自我加压、迎难而上积极态度的体现。人民治理黄河60年, 时空跨度大,选择弹性大,具有交叉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无论是内容的甄别,还是形式的取舍,都具有充分的选择及创新余地。

  (三)编著原则及视角的创新

  这次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及其《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编著,遵循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与“厚远薄近”的原则进行。在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程中,对不同时段历史事件的认识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年代越久远,经过实践检验历史越久的治河事件,研究起来定型的东西越多一些,评价起来也比较客观一些。而年代越近,尤其是近年所发生的事情,经过实践检验的历史比较短,就应该留有充分的余地。鉴此,大家将实践标准引入当代黄河水利史的研究和编著,遵循“厚远薄近”的原则进行处理。对于离现在时间远,经过实践检验历史较久的事件,研究的深入详细,叙述评价浓墨重彩;对于离现在时间近的事件,线条就粗一些,着墨少一些,为其接受实践的检验留下充分的空间。例如,1946年到1949年三年时间,用了7万余字的篇幅,而90年代后期到2006年这段时间,只用了3万多字的篇幅,充分体现了“厚远薄近”的原则。

  就立意和视觉的创新来说,坚持了从高处立意,在大处着眼。站在国家性、人民性的高度,研究和总结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历史,选择取舍“入史”的事件和材料。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关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和政府始终把黄河治理开发当作兴国安民的大事予以关注和重视。在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和《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编著过程中,大家十分注意研究黄河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将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每一项举措放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研究,立足于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作用,黄河对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对于黄河断流这一事件的研究分析,就是站在国家发展、民族文化、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进行的。也只有站在这一高度来研究分析这一问题,才能够充分认识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的重大举措,才能够充分认识为什么在国家层面上专门针对黄河制定的第一部法规是《黄河水量调度条例》。而对于黄河内部的业务工作以及黄河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职工队伍建设等则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就这一课题的研究来说,如此立意既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更是一个科学正确的选择,这使得我们的研究过程及其研究成果不蔓不枝,重点突出,也提高了这项研究成果的价值性。

  (四)对继承与发展等关系把握和处理的创新

  在当代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过程中,面临许多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非常重要。写作组对这些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把握和处理继承与发展、经验与教训、认识与实践、观点与材料、动态与静态等方面关系上有所创新。

  在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程中,始终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关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存在着三个层面:一是对治河理论和方略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治河实践中各种技术措施的继承与发展;三是对治河理论、方略及其实践技术研究、评价方面的继承与发展。这三个层面都有一个如何把握、处理和创新的问题。可以说,在这三个方面,都具有一些重要的创新点。例如,在治河理论和方略方面,我们非常注意研究和把握其继承性和创新性。在《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第四章,专门设置了历代治河方略研究一目。对于人民治理黄河以来治河方略的提出、形成、发展、完善,也非常注意其历史沿革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把握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于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界定,调水调沙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黄河重大工程的论证、设计、建设等都在继承和发展关系的把握和处理方面有所创新。

  在对静态和动态关系的处理和把握上也有所创新。《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采用的是断代史的基本体例。然而,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践是连续的,有些事件在某一时段中完成了,结束了,可以划一个句号挽住了,成了静态的事件;有些事件则持续的时间很长,甚至直到现在仍然处在继续的过程之中,是动态的,这就很难在某一个时段划句号;而且,同一事件还不能在各个时段都出现,更不能平均用力,以避免重复。例如,三门峡工程的建设、改建和评价等。经过反复研究和分析,采取了相对集中于某一时段,并适当加以上溯或下延的处理方式。这样既不损害断代的大格局,又保持了某一历史事件的相对完整性。

  (五)对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历史事件的新认识

  当代黄河水利史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民治理黄河60年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既定的,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则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出新的。而且越是随着历史积淀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越客观、越公正。可以说,对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是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的重点。落实到《人民治理黄河60年》成果的编著上,各主要章节都有对所写时段历史事件的简要认识和评价,各章都有自己的创新点。

  归纳起来,关于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历史事件认识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发现、考据、甄别、订正和运用方面的创新。既注意多方面搜集资料,发现新的资料,又注意对所获资料的考据,进行必要的鉴别和订正。在资料的取舍运用方面,十分注意其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比较性,订正和补充了《黄河志》、《黄河大事记》中的有关记述。例如,《黄河大事记》中记述:1946年2至3月成立治河委员会,同年5月22日决定成立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本书订正为:1946年2月22日冀鲁豫行署成立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并发出通令,要求第一、二、四、五专署及沿河各县均须建立这一机构。同年5月31日,冀鲁豫行署决定把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改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专门管理治河工作。关于山东黄河河务局的建局时间,《黄河大事记》中记述为:1946年4月15日决定在垦利等县建立治河办事处。5月22日又决定建立河务局。本书明确记述为:1946年5月14日,山东省政府主席黎玉签发命令,任命江衍坤为山东省河务局局长,山东省河务局成立。

  二是在评价方面的创新。在尊重历史事实,认真研读分析有关资料,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认真研究和解读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事件,有些评价在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综合性方面有新的突破。例如,本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写了“文革”中的黄河这段历史,客观地写了“黄河治理在艰难中前进”,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并明确指出,这不是“文革”的功劳,而是党和国家重视,广大治黄职工和沿黄各级干部群众多种因素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与《黄河志》及其它有关当代黄河的著作相比较,实现了新的突破。对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认真研读了三门峡工程建设的提出、论证、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改建、争论等方面的历史资料,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观热情和面临的形势任务,深入剖析了伴随三门峡工程全过程的争论中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观点,提出了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另外,对国民党花园口堵口事件,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黄河治理开发等,都有创新性的认识和评价。

  (六)对人民治理黄河60年基本特点与经验的新认识

  在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的成果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基本特点和经验。这与以前各种文字材料中的总结概括相比较,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黄河的治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人民治理黄河60年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不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而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将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基本特点总结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始终把黄河治理作为事关安民兴邦的重大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二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黄河治理事业的主体。三是坚持科学规划,在正确的治河方略指导下前进。四是以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推动黄河治理开发不断发展。五是努力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技术,提高黄河治理开发水平。六是不断完善流域管理体制,为治河事业发展提供保证。尤其是对人民群众真正成为黄河治理事业的主体这一特点的分析,坚定了人们对60年治理黄河“人民性”的认识。虽然,历史上各个朝代也将黄河治理视作安邦治国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也参与黄河的治理,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统治者不能唤起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地参与。1946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治理黄河,由于党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才真正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热情和积极性,把黄河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真正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黄河的治理开发之中,成为治河事业发展的主体。

  将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基本经验与认识总结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充分认识黄河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起长远、战略、全局的观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持之以恒、艰苦奋斗,搞好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二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必须遵循黄河的自然规律。只有充分认识黄河的河情,尊重并遵循黄河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去治理开发与管理黄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坚持系统性原则,把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每一个方略,每一项举措都放到流域这个系统中去思考和实施,保证黄河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努力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五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现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当好河流代言人,以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流域及其有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七)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功能的创新

  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功能的创新。在编写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求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地反映人民治理黄河60年的历史。二是求鉴,立足有助于当代治黄决策者以史为鉴,科学决策。三是求辨,力求帮助广大科技人员创新思维,更加科学地辨析一系列治河重大问题。四是求知,努力使广大读者快速、系统地了解黄河历史,获得黄河知识。五是求励,激励广大黄河青年职工焕发出继承传统、热爱黄河、贡献黄河的巨大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当代黄河水利史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创新。一是以史为主,史论结合,夹叙夹议,图文并茂。《人民治理黄河60年》一书共采用了200多幅照片,与文字相配合,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资料性。二是注意了研究成果的历史性、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结合。在真实表现历史的基础上,尽量使文笔流畅、通俗,具有可读性。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与评价

  《人民治黄六十周年》是一部系统反映人民治理黄河发展历程的历史文献。它的出版,为人们提供了一部严谨切实的当代黄河水利史读本,对于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和黄河职工肩负使命,开拓前进,再创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的出版,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黄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任德存认为,此书的编著,不仅在体例上有所创新,而且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客观地记述治黄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以往的治黄读物相比,在“国民党花园口堵口事件”、‘大跃进’对黄河治理指导思想的影响”等记述上有新的突破。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补写了“‘文革’中的黄河”这段历史,既写了“文革”带来的灾难,使治黄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又客观地写了“黄河治理在艰难中前进”,取得许多新进展。正确地记述了人民治理黄河初期治河机构的创建和发展沿革,订正和补充了《黄河志》、《黄河大事记》的有关记述,具有历史意义。

  《黄河志》研究室原主任袁仲翔认为:《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六十年来黄河的演变轨迹,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宝贵经验,初步揭示了黄河的发展规律,全景式地展示人民治黄的光辉成就。并用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解读这条被称为“中国之忧患”的黄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发生巨变的缘由和深刻的内在原因。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人民治黄的丰功伟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书以明确的观点、丰富的资料、科学的编排体系、创新的篇目、简约的文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写出了六十年的人民治黄史,是中国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治黄史的“现代篇”。

  《黄河报》原主编邓修身认为:《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一书主题明确,结构严谨,用辩证的思维对人民治黄60年作了全面、概略地描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朴实,文图并茂,是一本具有史料、可读性和收藏价值的黄河读物。

  《黄河志》原高级编辑张汝翼认为:《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是黄委又一部最新力作,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广泛搜集资料,全面客观地总结人民治黄的光辉历程、成就与问题、经验与教训,为人们了解黄河、认识黄河,提供了一部很好的读物。

  以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人民治理黄河史研究,并编著成书,既是人民治黄60年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内容翔实,客观真实的黄河历史读物。这项研究在黄委内部产生了很大反响,从普通职工到治黄专家学者,从治黄决策者到离退休老同志,普遍认为这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五、完成单位

  《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编写组、办公室

  六、主要完成人

  侯全亮  张光义  梁海燕  柴建国  王继和  李亚力  赵  炜  蔡铁山  

  李肖强  田依林  王梅枝  白  波  殷鹤仙  卢  旭  李永亮  卞世忠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3日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 14028857号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