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主站首页

政务之窗
走进黄委规划计划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水政信息人事信息公告公报
新闻资讯
黄河要闻局院信息基层动态水事纵览流域瞭望热点专题网上展厅媒体关注纪实特写
在线服务
服务指南表格下载许可决定在线申报水情信息引黄供水实用工具
互动平台
政务咨询投诉举报黄河访谈民意征集建议评论邮箱电话政策解读
黄河文化
文化传真文学天地艺术博览大河胜迹历史走廊民风民俗文体协会
黄河一览
黄河概况流域地图枢纽工程黄河记事黄河问答引黄灌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水事纵览 > 正文

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武汉实践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2014年12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圆满通过水利部审查,拉开了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序幕。

  试点以来,循着水生态文明建设勾勒出的路线图,我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四水共治”为抓手,全力推进试点建设,“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市民共享治水改革发展成果,一幅“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生态环境全面优化

  每次来到东湖港,市民徐莹总会感叹变化很大。在她的记忆中,东湖港以前两侧棚户扎堆,河水淤塞严重、又黑又臭。

  2014年,武汉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东湖港也迎来了水生态治理行动:打通杨春湖与东湖港的连接通道,完善区域排涝系统;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截污,内源污染全清理,面源污染全控制;通过引江入湖、水网联通,实现江湖水体交换、流动、净化。

  如今的东湖港,摇身一变成为占地1274亩的城市海绵综合生态景观公园,散步河边,无论是市民和游客,都能收获惊喜。

  东湖港的美丽嬗变,不仅见证我市专注优化水环境的治水历程,更见证了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着眼大格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3年来,武汉市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与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相结合,创新治水模式,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重点突破口,大力推进源头治水、系统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了一套控制性优、操作性强、协调性好的绿色发展实施体系。

  回顾试点建设历程,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武汉人的共识。

  2014年,我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组织有力,立即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开启水生态文明建设征程。

  与此同时,我市将试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责任主体年度绩效管理目标,印发《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水资源消耗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各级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一个城市一张蓝图”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新要求下涉水规划体系框架,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要求,完成《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15项涉水专项规划。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及控制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

  为了确保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炉,“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地开发”等规定成为铁律。

  3年多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大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以6大任务、10大行动为落脚点,探索出一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今年5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总结报告》结果显示,通过试点期建设,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城市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水管理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特色水文化与亲水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试点期任务完成,我市交出一份不俗成绩单。

  百姓需求成为“指挥棒” 突出问题逐个“销号”

  “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水资源更是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1998年长江发生的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让我市对水的治理多了一层思考:如何将水害变为水利?

  试点期间,我市以重点示范工程为引领,全面带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瞄准水安全,我们快马加鞭,2017年汛前,138项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

  这一年,我市防汛抗旱打了一场漂亮仗:先后战胜长江中下游1号洪水、盛夏高温晴热干旱、汉江较大秋汛等险情、灾情。“防汛是天大的事”,城市安澜面前,全市上下始终心弦紧绷。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雨季来临时,外洪常常与内涝相伴。2016年夏天,我市连续遭遇强降雨,周降雨量突破历史记录,中心城区遭遇严重内涝。最终,38处主要泵站及庞大的地下管网,创造了24小时内中心城区超九成渍水点消失的排渍奇迹。但南湖地区的渍水之痛,深深地牵动着武汉人民的心。

  2017年汛前,以江南泵站为代表的16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达到1485立方米/秒。

  入梅后,昔日中心城区的那些老渍水点,成功经受数场较强降水的考验。困扰百姓多年的南湖、白沙洲、青山、四新、琴断口等地的渍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十九大后,我市又积极谋划排水防涝的“新跨步”:今年6月前建成川江池泵站、北湖泵站、北堤泵站、雅安街主干排水通道等一批排水项目,新增抽排能力200余立方米/秒,实现青山北湖等地区的抽排能力倍增,周边渍水隐患将明显缓解。

  作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在全力加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特大城市,我市建设海绵城市为水生态文明试点提供典型示范样本。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的升级改造和日常维护也功不可没。在立交地下涵洞、地下车库及商业街区等重点排渍保障的设施间,大批排水疏捞工作者挑灯夜战。

  今年过年,市民张凤菊的家里迎来客人。姊妹们赶在年前相聚,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热闹又温馨。去年,随着“四水共治”的积极推进,武汉保供水工作也在加力,561处“三无”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完成改造。张凤菊所在的江汉区民意街仁厚社区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日子也顺畅起来。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武汉根据需水量增长速度,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公共供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供水水厂,实施配套水网建设,加大中心城区落后管网改造、老旧社区二次供水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损率,不断扩大城市集中供水服务范围,提升供水品质。

  市水务局负责人说,找差距、补短板,民意就是指挥棒,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难事,始终都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水生态滋养水文化 城市品质不断飞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时,我市在长江生态修复上已经先行一步。

  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一场声势浩大的百里画廊建设工程在全市全面展开。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充分挖掘水文化资源、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完善水生态文明理念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水生态文明意识。”市水务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说。

  2017年6月,在汉口、武昌、汉阳三地的江滩相继完成建设后,青山江滩也正式对市民开放。不负大自然给予城市最好的馈赠,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成为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

  传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态名片,我市积极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建设优美宜居的滨水生态绿城。

  后官湖绿道、金银湖绿道、沙湖绿道等多条绿道串联生态走廊,兼具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等功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休闲观光。作为我市最闪耀的明珠,东湖也因水上马拉松等赛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3年来,我市结合城市绿楔保护,实行“三线一路”管理,留足滨水空间和绿化缓冲带。合理营造集生态、文化和景观于一体,富有武汉人文特色的滨河滨湖亲水空间,形成既大气磅礴、又俊逸灵秀的独特生态风貌,为打造世界水生态名城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以人文滋养水文,独特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渐趋成熟。“亲水、爱水、惜水、护水”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盛夏时节,走进江岸区百步亭小区盘景园,六七百盆盆景为参观者撑起一片片绿荫。仔细观察会发现,每盆盆景茂密的枝叶下方,都摆放着一个废旧油桶。

  “这样下雨时就可以把水收集起来,浇花就不成问题了。”居民李元炎靠着 “向天借水”的办法,自建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一年节水近200吨。在他的带动下,百步亭社区百余户居民陆续参与到家庭雨水利用中来。

  去年,我市再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说,对水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凸显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文明程度。

  如今,党政领导当官方河湖长,市民志愿者当民间河湖长,用河湖长制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种共识。伴随河湖长制全面落地,我市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得到解决,不少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通过三年多的加紧建设,我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效益凸显,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自然和谐交融,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牵引作用。”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水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责任编辑:郭旭帆  来源: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