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主站首页

政务之窗
走进黄委规划计划政务信息政策法规水政信息人事信息公告公报
新闻资讯
黄河要闻局院信息基层动态水事纵览流域瞭望热点专题网上展厅媒体关注纪实特写
在线服务
服务指南表格下载许可决定在线申报水情信息引黄供水实用工具
互动平台
政务咨询投诉举报黄河访谈民意征集建议评论邮箱电话政策解读
黄河文化
文化传真文学天地艺术博览大河胜迹历史走廊民风民俗文体协会
黄河一览
黄河概况流域地图枢纽工程黄河记事黄河问答引黄灌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纪实特写 > 正文

守正创新的大河工匠

——记河南河务局原副总工程师彭德钊

李锟

  黄河流经河南,把最特殊的一面留给了世人。“铜头铁尾豆腐腰”,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把历史上河南黄河经常决堤泛滥,大堤像豆腐一样松软、经不起风浪的情况作了形象描述。

  人民治理黄河70多年的伟大成就,让这一切得到彻底改观。在河南黄河,有这样一位“老黄河”,依靠刻苦钻研,陆续发明了多种机械用于黄河堤坝加固,为黄河岁岁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就是被誉为“黄河堤坝加固技术的开拓者”“黄河上的机械专家”“大河工匠”——河南河务局原副总工程师彭德钊。

  盛夏八月,阳光炽热,万木葱茂,花开正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我们走进彭德钊的家,探访这位治黄技术开拓者。这位85岁的耄耋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谈起往事,思路非常明晰。

  创新锥探灌浆技术 让堤防强筋壮骨

  “我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喜欢动脑子,想点子。”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让我们更加贴近这位一辈子都在默默探索、勇于革新的治黄老专家。

  1969年,作为下放干部,彭德钊与几个同事一起,来到河南河务局温陟黄沁河修防段。这个时候,正处于黄河第三次大修堤之前,为增强黄河大堤的抗洪能力,修防工人普遍采用的人工锥探大堤隐患,之后进行灌浆填实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进度缓慢,每天只能锥探三四十个质量不高的眼,让修防工人消耗了极大的体力。

  有没有一种新的方法,能够替代人工作业,让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进而提高效率,实现机械化?从此,善于思考,喜欢观察的彭德钊一心扑在锥探灌浆的技术革新中。

  彭德钊很快就有了收获。1970年,一种手推式电动打锥机问世了,一天可锥探近200眼,工效比人工锥探灌浆提高了5倍。1971年,电动打锥机开始向全河推广。1973年,黄委下文《河南省黄河堤防锥探压力灌浆操作规程》,使锥探灌浆操作更加规范化。20世纪70年代,国家电力不足,农村供电极不正常,黄河堤防上经常没电,这种电动打锥机常常无法使用。1974年4月,彭德钊成功研制了柴油机自动打锥机,用研制成功的时间将其命名为“黄河744型打锥机”。它只需一人操作,锥深9米,日锥孔近400眼,工效比电动打锥机又提高了1倍。这一机械的发明,也使锥探灌浆成为20世纪后期黄河堤防消除隐患、增强抗洪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作为“黄河744型打锥机”的主要试制者,彭德钊在1978年河南省科学大会上受到了奖励。水电部及时把这项成果推广到长江、淮河、汉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上,还用于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金沙堤防加固工程项目。

  研制大孔径潜水钻机 誓把天堑变通途

  黄河河务人,多年来干得都是修堤防、整河道的事儿,修大桥还真是头一遭。但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心的人。河南河务局在桥梁建设上的技术突破,彭德钊是关键人物。

  一切还得从杨庄改道说起。

  1981年3月,沁河杨庄改道工程开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武陟沁河公路大桥的修建摆在了重要位置。这是一座大型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同类型的桥梁在当时的河南省只有两座。河南河务局没有修建这种大桥的经验。在科技攻关中,大桥桥桩桩基成孔钻机的研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重任落在了彭德钊的肩上。

  为了工程的顺利推进,由彭德钊和辛长松等人组成了技术攻关小组,开展1.5米孔径潜水钻机的研制。经过大胆改进和对钻架的重新设计,1982年3月,彭德钊等人研制出1.5米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投入武陟沁河大桥施工。这比用老式冲击钻施工工期提前了11个月,当年该潜水钻机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全国同行业领先”,相继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水电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任务接踵而至。1984年初,时称“亚洲第一公路大桥”的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即将动工。得知这一喜讯,彭德钊兴奋异常。为适应这一重大工程的桥桩建造要求,彭德钊不顾严寒,把铺盖搬到黄河滩区的大桥工地,不分昼夜进行试验。在新钻机开机实验过程中,彭德钊等人连续82小时寸步不离试钻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改制成功2.2米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这种钻机具有孔径大、钻速快、孔质好、噪声小等优点。投入使用后,河南河务局高质量地提前9个月完成了所担负的施工任务,受到建桥指挥部的高度赞扬。1985年,“大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的研制和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彭德钊也因此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至此,大孔径桥桩建设技术,连同2.2米孔径多功能潜水钻机,改变了黄河人只会修堤防的形象。修大桥,筑好桥,黄河人开始了新的征程。

  守正创新 相望大河的精神传承

  谈及彭德钊,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他是电动打锥机、柴油自动打锥机、大孔径潜水钻机的主要发明人、研制者,是一直走在创新道路上的黄河人,几十年来,风雨兼程,从未间断。他还参与发明、改进了斜孔组合钻机、旋喷桩、透水桩坝、土工织物、液压开槽机等多项治黄新技术、新机具。这些创新成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基础支撑。

  每一项科技创新都有其重要价值。彭德钊发明的电动打锥机、柴油自动打锥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锥探灌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让修防工人从繁重的人力锥探灌浆中解脱出来。而大孔径潜水钻机的发明与应用,使原本与修桥无缘的黄河河务部门开辟了新的行当,扩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尤为重要的是,彭德钊的这项研制成果,使黄河上的潜水钻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展示出黄河人的气魄与实力。

  想前人所未想,做想前人所未做。善于思考的人生永在路上,勇于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彭德钊用自己的毕生实践,促进了治黄科技的新发展,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彭德钊用心、用情贴近黄河,贴近大地,不断审视已有的治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为黄河奉献力量,也把自己的名字深深烙进了河南黄河治理开发的伟大历程中。

  采访中,这位老专家为我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他去北京开政协会的一些纪念品。作为连续两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给了他很多荣誉。他在感怀人生和时代的时候,对我们说:“一个人不一定要有多聪明,但是,还是要不停思考,不停动脑,想出来就要去做!”

  说这句话的时候,窗外,阳光正好;屋内,激情涌动,一个老治黄工作者,正在用一生诠释对母亲河的爱。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30日 责任编辑:郭旭帆  来源: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 14028857号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