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超然
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有些地区热衷于制作发展霓虹灯,在他们看来,没有霓虹灯,就没有城市味,生态城市应该与霓虹灯相搭配。而德国环保专家对欧美10余个大城市进行专题调查后证实,霓虹灯已成为城市中一种新的污染源。
首先,霓虹灯惊扰绿色植物的正常休息。无论是乔木、灌木,还是草丛,它们并非一味地需要光明、需要光照,也需要黑暗,应该说黑暗对它们来说与光照一样重要。经过一整天(白天)的“忙碌”,绿色植物需要利用黑暗来进行休整(如进行深呼吸等),如果在它们的身旁放置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会使其所处的小环境白昼不分,这样会惊扰它们的正常休息,长期下去,会使它们的生长规律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它们的健康,甚至会危及它们的生存。
其次,霓虹灯干扰和破坏小动物的夜间活动。夜深人静的黑夜,通常是昆虫和鸟儿等小动物在林草间觅食、寻偶、交配等正常活动的最佳时机,而这些小动物的存在,也是绿色植物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夜间绿色植物上装置霓虹灯,会使小动物远离绿色植物。小动物的离去,使绿色植物的生存伙伴减少,虫害问题自然会加剧,进而影响绿色植物的生存。除此之外,霓虹灯还是小动物特别是昆虫和鸟儿的“黑夜杀手”。因为昆虫和鸟儿习惯直接扑打灯具,由此而死于非命的现象很是普遍。德国法兰克福某游乐场的霓虹灯每晚要烤死数万只有益昆虫。如果一个城市拥有数万盏霓虹灯,那么长此下去生态平衡必然会遭到破坏。美国杜森市夏夜忽然出现大批蚊子,科学家讲,也是与当地成千上万盏霓虹灯“杀害”了无数食蚊子的益虫与鸟儿有关。
再次,霓虹灯损害市民的健康。据德国健康专家分析,城市的霓虹灯在使黑夜变为白昼的同时,也把市民体内生物钟的节律扰乱了。据对德国巴伐利亚州200多名市民的调查,其中2/3的人抱怨晚间睡眠受到霓虹灯的干扰,2/5的人反映说霓虹灯常使他们头昏、眼花、耳鸣、咳嗽,乃至引发哮喘等。
生态城市是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系统构成的,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居民聚居地。其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可持续性、整体性。而霓虹灯却违背了其中的两点,即:和谐性和可持续性,所以生态城市不欢迎霓虹灯。建议各地在创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谨慎对待霓虹灯,至少在成片的绿地里、在公园等人员密集的场所里,不要装置霓虹灯。除此之外,确实需要装置霓虹灯的,要将灯光调弱、调暗,尽量选用不会吸引昆虫或鸟儿的霓虹灯,以尽最大努力减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