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学天地>文学原创


三川万古流(一)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9日  来源:

  峻岭幽壑间,一汪汪清泉潺潺而出汇流成溪,小溪越聚越多,于是澎湃成河。

  河流的发源大都如此吧。

  江河万古流。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奔流的?女娲补天之前?盘古开天之后?

  最初的荒蛮混沌中,所有的河流,都只有纯粹的自然意义,地老天荒里,芳树花自落,寒尽不知年。

  斗转星移,海枯石烂,忽然有一天,山水大地间,一个叫“人”的新物种出现了,于是,那些原本属于自然的河流,慢慢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等内涵。

  比如:三川。

  三川者,伊河、洛(雒)河、黄河之谓也。

  伊洛河最初是两条河,伊河和洛河,它们分别发源于豫西的熊耳山和陕西的秦岭,在崇山峻岭中九曲回肠,左冲右突,然后不约而同地流向洛阳盆地,在邙山与万安山、嵩山之间,荡出了一片狭长的冲积平原。尔后,伊洛合流,破关而出,汇入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起笔,到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入海处收笔,以泥沙为墨,以大地作纸,在青海龙羊峡、宁夏青铜峡、晋陕峡谷的壶口瀑布、三门峡的中流砥柱间,恣肆野性,势若奔雷,以吞天沃日的霸气和摧枯拉朽的蛮横,写就一幅惊蛇入草、寒藤挂松的狂草。

  伊河,洛河,黄河,大致呈60°的夹角,向洛阳盆地汇聚。豫州大地,伊河与洛河,像一棵人参的两绺长须。而黄河,则如一根遒劲粗壮、拥有无限活力的长藤,从远天跌宕而来,又向远方蜿蜒而去。

  “大川东去几千秋,百代兴亡一水流。”三川,是地域,是空间;三川,是亘古,是时间。浩浩三川,一卷山川,一卷历史,一卷文化。

那条名叫伊河的禹河

  大禹治伊

  从河南西部熊耳山的汩汩细流,到洛阳盆地伊洛交汇的汤汤流水,源头与尽头,都在洛阳境内,伊河,属于洛阳。

  260千米的流程,伊河有着纤细、蜿蜒、婀娜、悠长的身姿,但最初的它却不是这个样子。

  伊河难产。难产的原因是,肠梗阻。

  鸿蒙初开的一片蛮荒中,随处可见的,是汪洋恣肆的大水。世界多个文明古国的神话传说里,都留下大洪水的印迹。如《圣经》里的诺亚方舟,中国古代的精卫填海(炎帝的女儿被海水淹死化为精卫鸟填海不止),洛神(伏羲之女宓妃溺于洛水化为洛神),而大禹治水的传说,则是那个时代的直接反映。

  最早治水的,不是大禹,而是他的父亲鲧。鲧是黄帝的后代,封地在崇,故称崇伯鲧。

  时光深处,沧海横流。苍茫大地,洪水肆虐。跟百姓一样,帝尧的心也被洪水浸泡得难受。

  帝尧命鲧治水。

  鲧很努力,但方法不对头,只简单地采用筑堤围堵的办法,九年过去了,也不见成效,鲧治水心切,偷来天帝的息壤,壅堵洪水。

  息壤,传说是一种能够生长不息的神土。后人推测,可能是一种浸润后会膨胀的垆土吧,这种垆土,很适合用来烧陶。息壤的大量使用,引起陶工的反对和帝的不满,加之鲧治水中方命圮族(暴力强迁),帝大怒,杀鲧于羽山。

  羽山何在?

  说法多种。有人考证,在伊河上中游的嵩县。嵩县,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炎帝时称伊国,夏时为豫州伊阙地,商时称有莘之野,又名空桑。羽山,在嵩县陆浑湖东岸一个叫饭坡的地方。

  尧不是把鲧抓来,而是派火神祝融前去就地正法,那么,伊河之畔的羽山应是鲧的治水前线吧。

  鲧或许有错,但应该无罪,“窃帝息壤”而死,跟古希腊神话里从奥林匹斯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一样悲壮。

  鲧死的时候,大禹尚未出生。

  鲧死三年,尸体不腐,鲧腹三年后自动裂开,禹乃降生。

  鲧的死,很诡异。换言之,大禹的生,很神奇,他是鲧的枯木上发出的新芽。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及大禹长大,帝又把治水的重任压在大禹肩上。

  不知有没有在菩提树下静思或面壁打坐,前仆后继子承父业的大禹反思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反其道而行之,改堵为疏。

  天下匈匈,先从哪条河入手?

  伊河。

  禹迹几乎遍布九州,何以见得?

  汉代学者贾让认为:“大禹治水,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宋人赵汝谈云:“禹功只施于河洛。”钱穆著文:“依实论之,禹之治河,上不及龙门,下不至碣石,当在伊阙底柱之间耳。”

  《禹贡》云:“伊、洛、瀍、涧,既入于河。”伊、瀍、涧,都是洛河的支流,以水量及流程而论,当以洛河为首,何以伊河第一?

  学者傅同叔给出了答案:“伊阙者,伊水之所经也,当时为害必甚,略与龙门相似。故禹治四水,以伊为先,伊即入洛,乃疏洛以入河,最后治瀍、涧,故立言之序。”

  伊河北去,被万安山拦住了去路,万安山以南到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潭头镇及嵩县田湖镇,方圆几百里,烟波浩渺,不知何时,被人称为“五阳江”。困兽犹斗,水满则溢,大水只得从山阙处漫溢,方向是向东,向北。

  这下热闹了。

  东边是汝河流域,汝河受阻,在芪山与外方山所形成的槽型盆地里,浩荡成一片“汤汤洪水分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尚书》)的“汝海”。

  北边是洛河流域,在万安山、嵩山与北边的邙山围拢成的狭长盆地内,洛河被盆地东部边缘的黑石关所阻,困在那里,澎湃成湖,伊河的推波助澜更是雪上加霜。

  山陵崩塌,川谷壅塞,每处湖泊都是一包脓,不扎破它,大地就无法痊愈。

  怎么办?

  蛇打七寸,釜底抽薪。大禹的策略是:高高下下,疏川导滞。自下而上,依次疏通。

  劳神焦思,开山挖石,几番苦战,黑石关终被疏浚,积水尽泄。

  又五年,凿开龙门,滔滔大水夺路而出,轰然倾泻,汇洛入黄,奔流入海。

  那时,契、后稷、皋陶、伯益,可否跟大禹在一起?尽管“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但形劳天下的大禹,心情定然也像河道一样豁然顺畅。

  也不知流了多少天,大水排尽,水落石出,原来沉在江底和露出江面的,都显露出来,成为川、原、岭、山。

  “打开黑石关,露出夹河滩。禹劈龙门口,旱干五阳江。”这是伊河、洛河、汝河流域,广泛流传的一首民谣。

  逆流而上,过关斩将,大禹疏通了陆浑口。

  然后开赴崖口,驻扎三涂山,疏浚了伊水之门——崖口。

  郦道元《水经注》曰:“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明《嵩县志》记载:“崖口,神禹所凿。”

  连克四阙,泛滥成灾的大水不见了,花开花落,水逝云飞,山山岭岭间,只有一条清清浅浅的河流,自西南而东北,从龙门口流出,从此,它有着更清晰的河道、更妖娆的身姿,后世叫它伊河。

  《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

  开凿崖口期间,大禹娶了涂山氏女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只是苦了涂山氏女,三涂山的高崖上,她唱出了中国最古老的一首情歌——“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

  “候人兮猗”,极其简短,除却两个语气助词,便只剩下两个字:“候人”。那是怎样一种滋味?嵩县八景之一的“三涂雾雨”,氤氲着涂山氏女等你不来盼你不归的绵绵伤感。

  黄河流域水患基本消除后,《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此时的大禹踌躇满志,睥睨四海,防风氏部族首领晚到了几天,竟然被大禹当场诛杀。

  当众诛杀一名罪不至死的一方诸侯,这释放出怎样一种信号?

  黄帝杀蚩尤,尧杀鲧,大禹杀防风氏。嗟乎!自有人类,文明尚未萌芽,已然先有了无师自通的战争与杀戮。

  邦国震恐,众皆臣服。

  《史记》记载:“夏之兴也以涂山。”盛况空前的涂山之会,大禹凿开了夏王朝君临天下的道路。

文:逯玉克 图:郭新旗 责任编辑:范江涛 胡少华 杨希梅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