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学天地>文学原创


榆树魂 中华情


沈明志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1日  来源:

  家乡的大榆树,承载着悠久历史,犹如一位先贤圣哲,为我们讲述着榆树文化、中华情结。

  众所周知,长城地带的乡土树种主要是榆。《诗经》上就记载着“山有枢,隰有榆。”据考证,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多次征讨古河套北部的原住民林胡、楼烦,迫使他们“献马”。《史记》称林胡之地为“榆中”,说明当地多榆。“林胡”就是森林中的胡人,都是以其地多榆而得名。史料记载,两千年前秦大将蒙恬驻守上郡阳周,就“以河为竞”“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在榆林一带建起了中国以榆为主的第一道绿色长城。那时,茂密的榆树,满山遍野,一望无际,引起了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关注。他实地考察秦汉“榆溪旧塞”,深为“广长榆”而感慨。在《水经注》中写道:“诸次之山,诸次水出。是山,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其水东迳榆林塞,世又谓之榆林山,即《汉书》所谓榆溪旧塞者也。自溪西去,悉榆(柳)之薮矣。缘历沙陵,届龟兹县西出,故谓广长榆也。”1300年前的唐代古都长安,古榆是美丽皇宫的景观树。长安城从明德门到承天门的天街,“宽广百步,约一百五十米。大街两旁,榆、槐成荫”。

  榆树也是北方民族的草木崇拜之一,北方民族尊榆、喜榆、爱榆、种榆之俗古已有之。据考证,“榆树崇拜”是北方民族的绿色崇拜之一。这种崇拜已在出土的汉画石和石峁寨山,阳周故城遗址中都有体现,由此证明将榆树作为神树,古来有之。

  榆树作为“和亲树”,见证了两千年前汉代的“昭君出塞”,路经“秦直道”,也就是我们的榆林地区,刘耀荣《昭君台》古诗云:“榆林烟雨桃花泪,一曲琵琶一断肠。”它见证了700年前成吉思汗女儿监国公主下嫁汪古部,驻牧“丰州滩”;还见证了300年前清代固伦淑慧公主的“满蒙联姻”,落户巴林右旗。

  榆树作为“英雄树”,不仅反映在“榆溪旧塞”,还反映在甘肃嘉峪关下、月牙湖畔,我们膜拜着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榆林窟”,感叹着“榆木作骨架,泥塑千年魂”的中国艺术。在河北京津风沙源的浑善达克沙地,我们景仰着“草原卫士”榆树疏林带那万劫不死、众志成城的雄伟气度。家乡的大榆树见证了范仲淹抗辽、康熙征匈奴,见证了家乡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气概。

  古代诗歌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北周诗人宇文招《从军行》:“辽东烽火照甘泉,蓟北亭障接燕然。水冻菖蒲未生节,关寒榆荚不成钱。”南宋诗人严仁《塞下曲》:“漠漠孤城落照间,黄榆白苇满关山。千枝羌笛连云起,知是胡儿牧马还。”唐代诗人岑参新疆《轮台即事》:“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清代诗人萨克达·成敦《榆社诗集》:“夜渡榆关万里遥,笳声鞭影两萧萧。”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王恽的“听神榆树话北车”,刘伯温的“居延风高榆叶空”,纳兰性德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则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反映了榆树与边关风云、居延大漠、田园诗人的世代情缘。 “秦地山河连紫塞”“未央树色春中见”,更反映出榆树与北方的密不可分。

  我们可以豪迈地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中国,随处可见榆树的踪影!不但在反映边塞、军旅、沙漠的古诗词中见到过很多榆树,而且在考古成果中也见到过很多的古榆树化石,真可谓“翠拥和龙柳,黄飞盛乐榆”。

  考古证明,榆树是近3万年前就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祖先之旁的树种!据《人民政协报》报道,1996年12月,在紧邻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工地,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的考古工作者,在地下12米的地层中发现了中华祖先北京猿人的遗迹,包括用过的石片,烧过的兽骨等史前文明的铁证。无独有偶,在距其发现地200米处,发现了一棵距今2.93万年的古榆树化石。可见,榆树是北京猿人的绿色伴侣。2016年在榆林安崖镇发现的高密度侏罗纪时期植物化石就有古榆树化石,足见榆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情结。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断言:“久矣羲皇成邃古,天留草昧纪洪荒。”过去我们只知道北京猿人告别黑暗走向光明,靠的是“钻木取火”,但未必知道首选的“木”很可能就是榆木!他们告别了蒙昧、走向文明,而为他们遮风挡雨的第一位绿色生灵就是榆树!难怪,中国人对榆树倾注了那么多的喜好与热爱,冠以中华榆的美名。科学家宣布,榆树浑身是宝;军事家评价,榆树浑身是胆;艺术家形容,榆树浑身是美;文学家赞颂,榆树浑身是诗。从丝绸之路的“榆林窟”到京包线上的“榆林驿”,从老舍夸赞的“驼城”榆林,到海南宝岛的军港榆林,直至香港的“榆林书店”,草木传真情,地名见人心。由林脉看人脉,由人脉找文脉,中华榆源远流长,雍容厚重,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缩影,是中华各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反映。

  榆树魂,中华情。我们的祖先,曾经与这可爱的榆树风雨同行;我们的后辈,更应当与这可敬的绿魂永远同在!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