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文化传真


黄河生态保护的文化思考

 

张新斌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01日    责任编辑:范江涛

  黄河是母亲河,黄河的生态保护是维护健康生命的关键所在。黄河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文化问题,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进一步认识生态问题。

深入研究黄河生态保护问题

  黄河流经9个省(区)。下面,我以青海与河南为例,说明生态问题。

  位于青海的黄河源头拥有高原、草甸等地貌,具有原生态意义。该省面临的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化等生态问题,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有峡谷河道、过渡性河道、宽浅游荡性河道,还有悬河。在中原地区,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具有核心意义。黄河水害曾带来深重灾难,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体污染等问题,在中下游地区具有典型的研究意义。

  因此,研究黄河生态保护的问题,以青海和河南为例,相信找到的问题具有代表意义和示范意义。

以整体的文化思路思考黄河生态保护问题

  中国人看待问题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正是整体观念的代表。而用整体观念研究问题的方法,正来自于厚重博大的黄河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人的方法、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经验,无不深深打上了黄河的烙印。

  一、上中下游:黄河生态保护三个区域要联动

  黄河的灾害问题,在古代以洪涝为主,在当代又加上了干旱断流。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郑州以东的黄河扇形地带,黄河改道也以此作为顶端。先人面对洪涝问题,只是就洪灾论洪灾,就下游说下游。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洪灾的关键是泥沙,泥沙的重点在中游。于是研究黄河治理,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把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当成重中之重。因此,黄河的生态保护必须上中下游联动,三个区域一起抓,只有这样,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母亲河才能长治久安。

  二、保、养、管:黄河生态保护三种方法要并用

  黄河生态保护,要将保、养、管三种方法相结合。在上游,生态保护至关重要。要推动法规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在保、养、管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以保护为主。在中游,水土养护是关键。水土保持要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在保、养、管相结合的同时,重点以养护为主。在下游,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要下大力气保证水体质量。在保、养、管相结合的背景下,管理成为重中之重。

  三、历史、现实与未来:黄河生态保护重在思考未来

  历史上,黄河下游分布有许多湖泽。这些湖泽,实际上就是黄河泄洪的主要区域,是构成健康黄河的重要链条。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在黄河干支流上修建许多水库电站。水库虽然为干旱区储存了关键时期的用水,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系统。现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开始反思水库水坝建设带来的问题,提出还地于河的理念。从未来发展看,人河和谐相处的关键是人不要挤占河流的空间。只有这样,人与河才能和平相处,人与自然才能融为一体。

以独特的文化方式唤醒黄河生态保护的意识

  做好黄河生态保护,意识要先行,全社会要形成共识。2016年,青海、山东联合组织“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国梦——黄河万里行大型生态人文交流活动”,旨在唤醒全社会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一、建议设立“黄河日”,举行黄河公祭活动

  历史上,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都举行过黄河祭祀活动。有时,中央政府会“遣官致祭”。黄河公祭的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尊重,在于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012年河南孟津举行祈福黄河大典,今年青海举行藏式河源公祭。这些,都是旨在唤醒人们保护黄河的意识。建议国家设立“黄河日”,强化对黄河的保护,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建议尽快启动黄河“申遗”活动

  2008年,我们在河南武陟举办的黄河文化高层论坛上,提出黄河“申遗”建议。黄河是一条以泥沙著称的河流,其历经的地质地貌及高含沙河流特性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建议申报为世界自然遗产。黄河流域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这里拥有大量文物古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建议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黄河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具备世界级的价值和意义,“申遗”将会促使全社会更加关注黄河、保护黄河。

  三、建议沿岸各省(区)继续联手开展“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国梦”活动

  黄河是世界的黄河,当然也是中国的黄河,更是沿黄各省(区)的黄河。增强全社会保护黄河生态的意识,首先是要增强沿黄各省(区)的意识。青海、山东举办的“同饮黄河水,共筑中国梦”活动,对沿黄各省(区)具有示范意义。建议沿黄各省(区)联手,每年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增强人们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从而为国家“黄河日”的设立创造条件。建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认真组织协调,大力促进黄河生态保护,发扬光大黄河文化。

  张新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水利部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黄河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专家,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