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民风民俗


陇原非遗百科|西和乞巧节:“女儿节”里的浪漫“七夕”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1日    责任编辑:徐倩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娘娘下凡来。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相传,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因此,人们尊称织女为“娘娘”。 

  每年农历七月初,在陇南西汉水,姑娘们就身着节日的礼服,端着自己做的“巧饭迎巧唱巧卜巧……一时间歌声、舞蹈和鲜花布满陇南西和县、礼县的乡镇村落。 

  【非名片】 

  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我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非级别】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溯源】 

  乞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的一朵奇葩,是陇南文化资源中的一大瑰宝。民俗专家一致认为,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传于陇南市西汉水上游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指乞讨,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艺术特征】 

  乞巧节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中国所有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其中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乞巧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乞巧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7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文化价值】 

  陇南乞巧,是集信仰崇拜、诗词歌赋、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活跃在西汉水流域的近20个乡镇、300多个村,经常性参与的有50多万群众。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女性之多、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情感之真挚、程式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 

  陇南乞巧女儿节是集祈求、技艺、智慧、美德,争取家庭、社会地位和幸福美满生活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承载着陇南千年民俗文化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引领着家庭美德和良好家风的培育养成,编织着广大女性自觉奋争的多彩画卷,展现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责任担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 

  近年来,西和县按照省、市关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安排部署和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具体措施,编制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历史文化基地西和县文化项目规划》,紧紧围绕申报国家级乞巧会,依托乡镇文化站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小广场、村级文化活动室,创建乞巧文化研究会和乞巧民俗文化传习所,培养乞巧民俗文化传承人,修建七夕(乞巧)文化广场、乞巧文化生态园,打造乞巧民俗文化旅游风情线,修建乞巧民俗文化活动中心、乞巧民俗风情实景外基地,建设乞巧民俗文化生态保护村和乞巧民俗文化博物馆,全方位打造乞巧文化。 

  如今,乞巧已经从最初祈求做好茶饭、针线,发展到乞巧文化成为传承中国女性智慧、技艺、美德的大载体,成为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的大课堂,成为实现女性全面发展的大平台。 

  (整理:张静 实习生李鍌 来源:甘肃日报、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西和新闻网、中国(西和)乞巧女儿节 图片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