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黄河文化>大河胜迹>文化遗址


历史烟尘中的稷下学宫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5日    责任编辑:范江涛

  在鲁中地区的临淄,有一座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的稷下学宫。它深藏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尽管经过了两千余年的沧桑岁月,但是依然光彩夺目。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城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期方才衰落,大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消失。“稷”是齐都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这座存在时间长达百年的学宫,在中国古代学术争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甚至成为“百家争鸣”的代名词。自由论辩的学术风气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圣地,各个流派的学术精英往来穿梭,流传后世的著作在这里写成。这里造就了一代代以政论学为主业,以思辨为风尚,个性鲜明的稷下先生。正是他们,直接参与、促成了这一时期最热烈、最持久、最有影响的“百家争鸣”。而稷下先生,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名词,它代表着一个学术思辨的群体、一段特殊的文化贡献、一种特殊的文化人格。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这样一个学术中心出现在齐国并不意外。从齐国的经济状况来看,齐国自步入春秋之后,就成为当时的大国强国,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到了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取代姜齐之后,齐国的国势更为强大。其疆域辽阔,成为“四塞之国”,曾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强。据历史记载,当时齐国的农业之富,“粟如丘山”;鱼盐之利,“通输海内”;实业之厚,“冠带衣履天下”。齐国都城临淄农工商并重,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已是拥有“七万户”的大都市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齐国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了实现“王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需要通过办学的方式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进行人才储备。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被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当时稷下学士上千人。稷下学者待遇极高,齐宣王曾赐76人“上大夫”头衔,给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还将淳于髡、孟轲、荀况等尊为卿。那个时候孟子出趟门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风光。

  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可以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广收门徒,稷下学宫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保守落后,秦虽为新兴但文化未盛。可以说,齐领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许多文化思潮,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此外,还有在汉代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说,稷下学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创始于齐桓公田午执政之时,历时百余年,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对后世影响之大,令人惊叹。

  正是在稷下,“百家争鸣”走向高潮。直到今天,历史的烟云和时间的尘埃,依然遮掩不住它的包容、宽松和思辨,尽管稷下先生的真知良言已经浓缩成了历史的只言片语。(鲁先圣)

 


网站简介 |  网站大事记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2001-2011 YRC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20013  
豫ICP备 14028857号
主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承办:黄河网站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黄委总机:0371-66020114 地址:郑州市金水路11号 邮编:450004 黄河网站电话:0371-66023875 66023838 66023861
投稿信箱:hhw@yrcc.gov.cn QQ:1029849573
>>